在线教育研究

在线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专家观点

更加包容、民主和个性化的未来高等教育

1931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强调“大师”对于大学的重要性以及“大师”之于“大楼”的优先性。

2020年,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所谓课堂者,非谓有教室之谓也,有师生之谓也。有师生在,课堂就在。学生在哪里,课堂就延伸到哪里。”这句在新冠疫情肆虐时期所说的话,深刻地阐释了大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师生基于知识和价值的交往,而不在于教室的物理场所,强调了师生交往对于教室空间的优先性。

将这两段时间间隔近70年的两位清华大学校长的话联系起来看,我们可以明白,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大楼”“教室”对于高等教育都不是必要的或核心的要素,必要的核心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此意义上,新冠疫情时代所形成的在线高等教育虽然场所改变了,但并没有丧失高等教育的本质,激发了人类对于更加包容、民主和个性化的未来高等教育的新思维。

石中英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2020年12月

李曼丽:高等教育智能跃迁:一项历史比较研究

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其"优势非对称性"和"高费效比性"特征,正在重构高等教育的教学范式、科研模式与管理体系。通过对国际比较案例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应用呈现明显的"工程技术放大期"特征,各国高校在智能化转型中既存在趋同性又保持文化差异性。研究同时揭示了技术应用的深层矛盾:算法偏见导致的"弱决策主体性"与文化价值冲突引发的"弱文化适应性"构成主要制约因素。基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建议构建技术赋能与文化自觉相统一的治理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教育质量提升与人文价值传承的协同发展。

高等教育的智能跃迁绝非单纯技术迭代,而是涉及教育理念、组织形态和价值秩序的系统重构。面对这一历史性转折,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平衡技术创新与人文传承,既要充分利用AI技术提升教育效能,又要防范技术异化风险,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径。这一转型过程既需要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也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制度保障,最终实现技术赋能与文化自觉的有机统一。

于歆杰:当我们布置的作业DeepSeek能做对80%……

人工智能可以作为助手,有效助力现有课程的教学。一门现有课程,基本上都是由“教师―学生―助教”三元关系构成的。三者之间的各种交互构成了这门课程的所有活动。在这种场景下,人工智能可以作为第四元出现,从而形成课程的“教师―学生―助教―AI”四元关系。人工智能工具对其他三个要素都能有所助益。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给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大文科这类课程带来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使得这些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这类课程的投入来说,人工智能讲解的能力、视野和知识面,已经堪比大学教师;从课程的产出来说,人工智能完成的设计代码、设计作品、写作的论文,已经基本能够达到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这就来到了文章一开始的灵魂之问,即在这种场景下,师生之间的教学核心是什么。这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如果不发生根本性改变,教与学的双方其实都在掩耳盗铃。这类课程只有在更高的视角下进行重构,才能涅槃重生。

李曼丽:大语言模型工具能促进高校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发展吗?——基于12所双一流大学学生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卢滇楠:AI赋能工程教学新范式:清华大学《化工热力学》打造“HI+AI”教学创新样本

张羽:Evaluat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in analysing classroom dialogue

AI发展热潮下需要哪些冷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这样回答

中国为全球AI生态注入新变量——专访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

【媒体传真】全国人大代表田轩:清华已为每位新生配备AI学习助手“清小搭”

【深改进行时】在清华,发现未来教育的模样

这个平台,太酷了!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2013年12月17日《关于批准设立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131号)精神,2014年4月29日,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成立。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依托清华大学现有机构和学科优势,开展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理论、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以及课程共享应用研究,联合国内外研究力量,开展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培训和交流工作,推动基于网上开放课程建设和共享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制度创新,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将发挥好智库和创新引领作用,深入研究国内外在线教育的发展,并及时将研究形成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新思路。要始终高举创新的旗帜,引领我国,乃至世界在线教育理论研究模式创新;组织研究,并形成在线课程建设的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服务我国在线课程建设实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大力推进在线教育学籍、证书、学分、学位政策研究和制度设计,探索建立适应终身教育体系要求的在线教育管理体系;大力开展在线教育的培训和交流,推动高等教育战线深化基于网上开放课程建设和共享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教育教学改革。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