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学名师罗薇:把音乐种成树

2025.05.22

    文字

    卢一飞


    图片设计

    任帅


    资料提供

    教务处 艺教中心


    编审

    刘蔚如  周襄楠

    张歌明  张莉


    栏目统筹

    周襄楠  贺茂藤


在清华,从零开始培育一门音乐类通识课是什么样的感受?

艺教中心的罗薇老师认为这很像种一棵树。播撒适合当前土壤的种子,施下富含营养的肥料,彼此陪伴着一起成长,等到大树枝繁叶茂的那天,音乐会像一道光轻轻落在树冠顶部,成为链接世界的通道,带领同学们去往任何地方。

2024年,罗薇获得了第八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

播种:在大班课上感受思维碰撞的奇妙反应

“第一年其实很煎熬,我之前从来没有面对过这么大的讲台。”刚来到清华的那段时间,综合性大学的授课模式让罗薇感受到无措。作为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罗薇从小耳读目染的是类似“师徒制”的“一对一”授课模式,骤然面对120人的大班课堂,过去的经验失灵,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摸索。

“最开始连时间都把控不好,有时候给一节课准备的内容都足够上三节课了。”为了让自己快速适应大班的授课方式,罗薇摸爬滚打着尝试了很多方法。为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她会对课堂全程录音,并在课后仔细聆听录音细节,试图代入学生的视角去感受教学节奏,然后重新打磨授课内容的细枝末节。课堂上,她会认真观察每一个环节同学们的眼神和表情反馈,“哪些地方同学们是有反应的?哪些地方同学们把目光从讲台移开了?”罗薇会默默记下这些变化,以此为参考调整授课节奏和案例选择。

罗薇摸着石头过河,用一年时间逐渐搭建起了课程的内容体系。“这是一个漫长又痛苦的过程,但也很有趣,因为它重新塑造了我自己。”对罗薇而言,大班课的乐趣很大一部分在于感受群体思维碰撞之后的奇妙反应。她觉得自己既像一位魔术师,也像一名舞台戏剧演员,与台下每一位同学共同感受、共同创造每一个当下的课堂瞬间。当发现同学们被课程内容所吸引、眼睛紧紧盯着讲台的时候,罗薇总会感受到幸福:“这如同一位舞台剧演员吸引住全场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全情投入沉浸在两个小时的剧场空间中,非常有成就感。”

罗薇老师与学生乐队的舞台沟通。

施肥:把自己作为“容器”

来到清华后,除了授课模式的改变,从专业教育到通识教育是罗薇完成的另一个重要转型。面对“并不以此为职业”的学生,罗薇明白,相比于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让音乐成为“一种对文化的理解力,一种美的感知力,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眼光和思路”更为重要。罗薇希望可以在自己的课堂引导学生突破专业壁垒,探索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借助音乐更好理解不同时期的科学态度、不同地域的人文视角以及不同种族的文化观念。

这也正是“多元文化中的音乐现象”课程名的由来。为了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立体、充盈的课程体验,开课头几年罗薇旁听了诸多清华北大的人文类通识课程。从哲学历史,到建筑绘画,只要是与音乐触类旁通的学科,罗薇都会尝试去接触并拓展学习。

为了帮助音乐基础相对薄弱的非专业学生,更顺畅地把握音乐形态背后最核心的艺术特质,罗薇尝试通过视觉艺术、图片设计和视频制作,把抽象无形的音乐付诸于直观具象的呈现。同时,罗薇还会深入挖掘科学、哲学、人文背后的时代观与文化观,将音乐视作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置于宏大人类文化框架中予以阐释,旨在培养学生“跨文化、跨学科、贯古今”的思维模式。所有课堂上的“信手拈来”,都离不开课下日积月累的拓展与沉淀,“只有当我自己把这个板块的功课做足了、知识储备够了,我才敢在课上去做与此相关的拓展延伸。”

机械93班的魏媛孔曾在结课后写下这样的评价:“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通过文化的视角感受音乐,从中世纪圣咏到凯尔特民歌,从伊比利亚的弗拉明戈到阿拉伯半岛的咏唱,从巴洛克的繁饰到非洲鼓点的自由,每一种音乐都源于它所在的文化与历史,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是无根之水。”

广泛吸收多元知识,既是对课程的培育,也是罗薇自己“长熟”的过程。她将自己化身容器,把种类繁复多元的艺术、文化与能量嫁接在身体里,过滤掉杂质,一点点熬出精华,再让它们随着音乐长河灌溉课堂、滋养学生。

生长:看见不一样的世界

正如河流也在塑造着地形,在教学相长中,在与学生的碰撞中,罗薇总能产生新的灵感与收获。

曾经的一节课上,罗薇向学生们抛出一个问题:“你们眼中的‘卡农’是什么样的?”这其实只是一个有些“工具化”的问题,她的本意是想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来检测自己有没有把这个相对复杂的音乐知识点解释清楚。然而,课堂上一份出其不意的答案却罗薇陷入深思。在这位同学眼中,“卡农”如同清华校园中的莘莘学子:每个人都是大一带着懵懂入学适应,大二在课业与社工的繁重压力下努力前行,大三逐渐明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四在毕业、深造或实习之间忙碌奔波……每一年都有新生进来,也有毕业生离开校园,如此循环往复正如复调的内核,我们都觉得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但却又在不经意间拷贝着彼此的人生。

罗薇仍然记得听到这个回答时内心的震动:“曾经我以为,了解音乐基础知识是我们走进音乐的必须途径。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音乐是生命的本能,是渗透在人类基因里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个学生也许并没有掌握音乐技法上的‘卡农’,但‘我在其中看到了我自己,看到了我的人生’,这正是音乐馈赠人类最珍贵的力量。”

这样的碰撞与互动还有很多。为了给同学们创造更多实践交流的机会,罗薇特别设计了课程展示环节,将课堂搬到蒙楼多功能厅。课堂展示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鼓励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勇敢地去探索音乐表达的更多可能性。每学期的课堂展示内容都会给罗薇带来很多感动与惊喜,比如学生会用基于现场表演的实时影像与延时技术,去探索音乐与时间、空间的关系;用钢琴、打击乐和默剧表演去反思网络暴力对于生命个体的伤害;用光影与音效来审视自闭症患者敏感但却异常丰富的内心世界 ;借助AI技术将全班同学现场涂鸦完成的集体画作谱写成一首音乐作品等。

作为“多元文化中的音乐现象”课程主讲教师,罗薇和全班同学一起尝试基于现场集体画作之上的AI音乐创作。

课堂之外,罗薇还担任着音乐剧社团的指导教师,为热爱音乐的清华学子搭建出更多维的表达空间。如今,音乐剧社已经成长得“羽翼丰满”,能独立运行也搭建起了自己的外联资源库,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在剧场留下歌声与笑声、汗水与泪水。

作为清华音乐剧社指导教师,罗薇和《剧院魅影》剧组同学在舞台谢幕。

2025年是罗薇来到清华的第十七个年头。“时光的河入海流”,曾经教过的学生已经毕业离开,顺着人生的河奔向不尽相同的海。而她自己,也早已从当年的大班课“小白”,成长为学生们口中 “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的领路人”以及“你永远可以相信”的罗薇老师。

她把音乐种成树,再用音乐的灵性点亮智慧的人生。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