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看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023.08.08

    文字

    彭欣怡


    图片设计

    李娜


    图文资料提供

    新闻学院


    编审

    刘蔚如  周襄楠

    张歌明  张莉

    李萍


    栏目统筹

    周襄楠  贺茂藤

飞越万里,这个暑期,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将课堂开到了匈牙利。来自8个院系的13名清华学子在任课教师、新闻与传播学院胡钰、张莉教授的带领下,通过走访当地的企业、教育机构、金融机构、智库、媒体等,不仅完成了一次别样的课堂学习,也继续书写着东西文化交流互鉴的青年故事。

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是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和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联合开设的通识荣誉课程,致力于开拓文化多样性的全球视野,培养跨文化尊重的国际交往能力,在实践中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促进青年对话和共学共进,迄今已组织百名同学赴伊朗、巴西、埃塞俄比亚、阿联酋、尼泊尔、南非、沙特、中国澳门等地开展了社会调研。今年暑假,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前往匈牙利、土耳其、美国、智利、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卢旺达和肯尼亚等国家。

谈到选择匈牙利作为此次实践课程的第一站,张莉说:“匈牙利是研究中东欧的重要切入点,这次匈牙利之行也让同学们对中东欧建立起更加立体的认识。”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该倡议的引领下,匈牙利成为第一个同中国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政府间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和启动“一带一路”工作组机制的国家,第一个中国在中东欧地区设立人民币清算行的国家,第一个中国在欧洲地区建设商贸物流合作园区的国家等,诸多“第一”印证了中匈两国的深度合作与深厚友谊。

理解互信的基础,认识中匈合作的动力。师生们赴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开展调研,与匈牙利国际事务所进行交流,与布达佩斯考文纽斯大学全球研究所座谈。新闻学院研究生杨鹏成在参与座谈后感慨说:“经济合作是现实基础,文化交流是内在动力,而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互动,是在多元中寻求共性,在共性中发展特色的人文精神。”

师生在中铁工地合影

把握经济的脉搏,勾勒经济往来的现状。透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匈牙利“向东开放”政策合拍共就的经济项目,同学们目睹了立体生动的中欧经贸往来图景。一路上,大家深入了解中国银行中东欧有限公司和匈牙利中央银行的金融投资合作,与中国中铁匈塞铁路项目建设组、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华为欧洲供应中心等中企进行深入交流。海外华人企业家和旅欧工作的普通员工无不呈现出爱国与奋斗的精神,激励学子们放眼世界、以全球视野探索个人成长道路。

同学与匈中双语学校学生交谈

走近青年的身边,感受民心相通的亲切。师生们前往罗兰大学孔子学院,调研汉语教学和汉文化传播的现状,了解当地青年对学习汉语的志趣;与匈中双语学校的中学生推荐彼此生活的城市,在熟悉的乡音里建立同龄人友谊;和中国中铁的匈籍青年员工交谈,体味企业中的文化交流与包容。

欣赏优秀文化瑰宝,提供文明发展的互鉴。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诞辰两百周年之际,师生们拜访他的故乡小克勒什市,赞叹他为爱而歌、为国而死的灵魂;在当地的端午文化节中,师生们在异乡共度佳节,观察中国传统文化在匈牙利的传承。

在匈牙利的最后一天,新闻学院研究生郭文青说:“这是我第一次到匈牙利,短短的九天行程,让我直观感受到了中匈在政治互信、经济合作、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等多个方面的实际成果。”

师生在中欧最大湖泊巴拉顿湖前合影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欧美化。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把课堂开在海外,去到‘小众国家’,是为了让同学们看到真实的全球图景,否则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西方的世界、西方以外的世界则是被西方媒体描绘的世界。”胡钰提到,“这门课程希望带领同学们看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中国提出的战略倡议的现实意义,同时发挥民间青年交流的作用。”

课程师生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匈牙利的民族历史和现代发展,用青年视角了解匈牙利的文化、理解中匈关系,更成为走在路上的中国文化传播者。怀着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和文化态度,中国青年和世界青年终能互信共赢,走得更近、走得更远。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