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湘美食节:辣味儿里面迎中秋

2015.09.25

    供稿

    饮食中心

    创意

    映像设计组

    采访&文字

    刘兰

    图片

    任帅

    编审

    赵鑫、尹霞、张歌明、张铮

    设计

    王寅、张颖

     

佳节今又至,在中国,中秋节是一个跟亲朋好友团聚赏月的日子。对众多远在异乡求学的清华学子而言,虽然只能跟家人网络上、电话里互致问候,但园子里不乏浓厚的节日氛围——东门外各大餐厅的“班搓”、紫荆操场上的月下吉他弹唱、食堂窗口“甜咸”口味兼备的各色月饼、同乡的欢聚和游戏,让这些他乡游子不至于“望望空伫立”。

不过,似乎总是少了那么点儿“家乡味儿”。沟通工具再便捷,全球化程度再提高,似乎也改变不了人对于故乡形成的那种微妙的情感,这种情感留存在脑海 中,更回味在唇齿间。今年的中秋节来临之前,在紫荆园四层餐厅由清华大学饮食中心和中国烹饪协会共同举办的为期四天的“川湘美食节”,给校园中众多的川籍、湘籍学子带来了地道的家乡味儿,也让众多爱吃辣的同学们大呼过瘾,给秋日清凉的校园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火辣。

9月21日上午十点多,刚刚登场的美食节就迎来了第一批光顾的同学们,而22位四川和湖南当地知名的一线优秀青年厨师早已做好准备,立刻展开手脚,给同学们带来了拿手的91个当地“土”菜品:辣兔骨、糖水面、担担面、剁椒鱼、蜀香鲫鱼、酸辣鲜鱿、宫保鸡丁……正如活动组织者之一、中国烹饪协会的名厨委员会所希望的:对非川湘地区的同学而言,能足不出校地品尝到名厨做的川湘美食;对川湘地区的同学来讲,则是又吃到了家乡的味道。

有了2011年 “百年校庆名厨进清华”和2013年“清华小吃节”的管理经验,饮食中心此次的准备更加充分:原材料按照清华餐饮的标准,从当地市场和北京市场提前采购,确保食品安全和营养搭配;提前对售饭人员进行培训,争取做到“稳、准、快”;对盛放器皿进行创新安排,在20日做了一天的样品实验等。有了精心的管理,今年连排长队的情况都有所缓解,美食节的顺利进行,体现了清华后勤工作的专业细致,也体现了学校为了让同学们在清华园“生活好”付出的苦心。

味道火辣的美食节得到同学们火热的反响。到22日晚7点,每个菜品的供应数量已经由原计划的80份上升为最多200份,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校园的各个网络平台、同学们的课间聊天中,随处都可以听到大家在分享美食节的菜品信息,一众“吃货达人”更是模仿了“舌尖体”,在网络上展开了对菜品的点评和推介。用一位同学的话说:“虽然我不是四川人,但还是觉得挺温暖的,因为能感受到学校做得很贴心。”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