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里的“湘军团”:为生活,也为理想

2015.01.16
    • 供稿映像设计组
    • 创意映像设计组
    • 文字张铮
    • 图片宋晨
    • 编审赵鑫、尹霞、张歌明、张铮
    • 设计王寅、张颖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水土也养育了不同性格的人民。无论是北京人的从容大气、上海人的精明强干、东北人的质朴幽默,还是四川人的热辣勤恳,都成为当地土生土长的人们身上的独特气质。而湖南人的性格里,既有北方人的豪爽耿直,也有南方人的坚韧执着,还带有一份独有的任侠和倔强。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了曾国藩、谭嗣同、毛泽东、刘少奇等一批杰出人士,也曾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在清华园里,也有这么一支特殊的“湘军团”,他们从遥远的家乡来到北京,来到清华园,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大脑追寻美好的生活。

 

  “一开始一直都是修打印机的,我们‘弗兰’那边很多人干这个。”一开口,邹高峰就带出了湖南人特有的口音。他如今经营着紫荆4号楼东侧和紫荆15号楼的报刊亭,对来自湖南新化县洋溪镇的他来说,这已经是离家漂泊、在北京待的第二十五个年头了。洋溪镇素以打印复印业闻名,从最初洋溪人走南闯北修理打字机,到后来开始转向复印机的维修和打字复印耗材的销售,很多洋溪人开始在全国各地扎根,开起了打印店。邹高峰便是这群背井离乡、谋生在外的人之一。目前全国高校里的打印店,八成以上都是洋溪人开的,现在镇上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从事这个行业,总数大概有五六万人。

 

  邹高峰形容八十年代自己离开家乡的时候“有闯劲”,“全国一千多个县,我基本都去过了!” 九十年代末的时候,他告别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在北大校园里开了一家复印店,后来他来到清华,不再做打字复印,做起了报亭生意。尽管也曾遇到过报亭遭窃的“祸事”,但老邹还是一直坚持了下来,在清华老老实实地守着他的报亭,守着他的家,“这儿的学生多好,在别处哪儿能遇到这么好的孩子?学生们都很好,他们叫我叔叔,挺亲切的。”现在,周围的保安、物业人员、常来的同学们都和这个皮肤黝黑、胖胖的报亭老板混熟了,拉拉家常,几句问候,偶尔有同学把东西落在他的报亭,也从不担心会丢失。

 

  老邹不干打印复印了,还有更年轻的洋溪人接替。经营着一号楼打印店的曾新辉十六岁离家,在清华开打印店也有快十年时间,老婆孩子也都接了过来。“干这行一般人做不来,要吃苦的。”如今三十四岁的曾新辉黝黑的脸上已有了细纹。早上七点,他就要从自己西北门外不足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出来,到打印店开始一天的工作,在机器的轰鸣声和刺鼻的油墨味中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周末,他也会把念小学的儿子接到清华来,带儿子在校园里转转,“看看学校,看看这里的学生,家长总还是希望孩子多读书,成绩好。”

 

  在他乡生活,老邹和曾新辉的老乡们时不时聚会,平时在生意上也互相照应,大家每逢春节也结伴回家,回到早已变得更加富裕的洋溪。节日过后,大家还是会相约回到北京。老邹常说:“要勤劳,不勤劳没得饭吃。”像老邹和曾新辉这样在外打拼的湖南人很多,从他们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千千万万不懈奋斗,追寻梦想的中国人的影子。

 

  注:本文改编自原冰、巴桑普赤、姜楠,《清华园里的“湘军团”》,原载于清华大学《清新时报》,2012年12月。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