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风物之老图书馆:清华人心中天堂的模样

2015.02.06
    • 供稿清华电视台
    • 创意映像设计组
    • 文字张铮
    • 图片郭祥
    • 编审赵鑫、尹霞、张歌明、张铮
    • 设计王寅、张颖

  曾经担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的著名诗人博尔赫斯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是的,图书馆是人类智慧成果的殿堂,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学校的文化沉淀。如今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经成了一个庞大的图书馆体系,拥有数百万册图书,20多万册古籍和众多文物珍品,向全校数万师生员工提供着便捷、高效、现代的服务。不过,很多清华人至今仍然最为怀念和喜爱图书馆老馆,这里也是所有清华人自豪的精神家园。

 

  宽敞明亮的大厅,深邃宁静的书库,仿照欧美新式避火法建造,地面铺设着厚毛玻璃透光地板,现在看来仍不失建筑风格上的时尚和前卫。图书馆一期馆舍落成于1919年3月,当时叫做“清华学校图书馆”。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后,馆藏持续大量增加。1931年11月,图书馆馆舍扩建竣工,新增了中部和西部的建筑,与东部浑然一体。此时的清华图书馆面积增至7700平方米,可容书30万册,阅览座位700余席。

 

  在1930年代,泡图书馆被清华学生戏称为“开矿”。每天开门前,总有不少好学的年轻人在排队等待,准备冲入图书馆去探寻这座藏满知识的宝矿。在他们中间,有一位自入学之日起,就立下鸿志要“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奇才——钱钟书。与他在清华园里相识相恋、结下一生情缘的夫人杨绛先生也曾说:“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里,最爱清华图书馆。”在老馆西文阅览室大厅东北边的一张长桌,正是1933年学生时代的曹禺创作《雷雨》时所用。今天,仍有很多学生喜欢来到这里看书学习,在安静的环境中,仿佛可以和这些老一代的清华人穿越时空,进行精神上的对话。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