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张超: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2015.03.10
    • 供稿团委
    • 创意映像设计组
    • 文字张超
    • 图片任帅
    • 编审赵鑫、尹霞、吴琼、张铮
    • 设计王寅、张颖

  题记:在清华,辅导员是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某导”的“介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奇特生物”。他们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每天和同学们摸爬滚打在一起,又要时刻以一个教育者的眼光来思考同学们的各种需求,给他们适时的帮助、指导和引领,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思想状况。2014年12月25日,清华一年一度的辅导员大会上颁出了表彰优秀辅导员的“林枫辅导员奖”。张超就是其中之一,他2002年考入自动化系,2009年1月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本文是他本人获知得奖之后所写,出于栏目需要编者做了修改和删节。

 

  回想起来,从2006年担任辅导员至今已经有八年多时间,思来想去还是自己趁着这个机会,总结和回忆一下辅导员工作的生涯。

 

  从2006年起的五年时间,我在学生部思想政治教育办公室先后担任辅导员、教师,专项负责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2011年到校团委担任组织部部长,负责学生骨干队伍建设。2012年任校团委副书记后,一直兼任校学生会秘书长和校大一工作组组长。这些经历的类似之处,都是联系院系的工作,都需要对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的队伍有深入的了解。所以我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一直有一个目标,就是成为“认识学生骨干最多的人”,和尽可能多的学生骨干交朋友。这种交朋友不仅仅要知道他们姓什么叫什么,还得知道他们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轶事,和谁玩的好,甚至和谁是男女朋友。工作例会、交流 研讨、社会实践甚至玩三国杀、狼人杀的各种场合,都是了解和观察的机会。这种了解,成为了我开展工作的特别好的基础。

 

  我在一开始做辅导员工作的时候,有时也常常会为自己思维枯竭、点子匮乏而彻夜难眠。但我后来发现,其实创新也是可以学习的。最常见的创新就是把其他领域的一些好点子迁移应用到我们的工作领域。2009年国庆游行训练,我们把《三联人物周刊》的编辑手法借鉴用在编辑游行方阵的刊物《同方阵》,效果很好;2012年,我们在主题教育活动中采用微电影的方法,引起了广泛影响,还组织开发了马克杯、电脑桌面、PPT模板、输入法皮肤、T恤衫等各类主题产品,使得主题教育活动不再神秘,而是深入到同学的生活中。其实,当自己思维枯竭的时候,我就会邀请一群同学们来头脑风暴一番,从一堆不靠谱的想法中挑出那么几个特别有闪光点的,应用到工作中。

 

  学生系统的教师天天都与同学们摸爬滚打在一起,常常教育同学要有理想,努力做一个有理想的人。但有时我也在反思,我的理想是什么呢?在学生时代谈理想很多,但做教师以后,却很少再想这个话题。小时候,你可以想当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但到大学以后,可能性就比小时候少了,工作以后,可能性会变得更少。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在世界上是越活越窄的,但我想可以做到平凡而不平庸,努力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翻出了以前的辅导员们制作的专刊和我自己写的很多文章,这些都让我很感动,感动于自己的工作虽然很平凡,但是能够影响很多人,在他们的生命里留下深刻的烙印。这是我的骄傲。回想这些年自己的职业道路,从外企到民营企业,从白领到业界知名讲师,再到选择留在清华,做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时候我是在问自己,你做的事业真的让你感到快乐吗?你真的觉得自己的生活有意义吗?这个事业,真的能够支持你一辈子做下去吗?有理想很难,但坚持理想更难,尤其在现实的社会里坚持理想是难上加难。但我们依然要坚持。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