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乡村振兴工作站文登站 ——在实践的田野上永葆热忱

2020.10.30

      文字

      李一安


      片设计

      任帅


      编审
      戚天雷   周襄楠

      张歌明   张莉


      栏目统筹

      周襄楠  贺茂藤

2020年8月29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山东文登站落成仪式暨“清华学子山东行”总结交流会在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举行。在这天的活动开始前,校方站长、建筑学院2020级博士生张姝铭的心里,始终压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文登站的后期建设恰好赶上了当地的雨季,导致部分工程不得不延期。”但在施工推后的过程中,工作站的建设团队一直在有序推进其他相关工作——完善策划、协调时间。“虽然施工工期相对紧张,但文登站最终的呈现效果还是比较圆满的。”张姝铭说。

改造利用乡村的闲置建筑物,将设计美学与实用功能巧妙结合,依托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乡村振兴工作站,并通过校方、地方、校友站长的“三方站长制”实现校地联动。2019年1月,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山东文登站设计完成,由建筑学院2018级博士生黄杰等学生团队承担方案设计。同年7月,文登站开始施工建设。

文登站的外观设计颇具特色。根据两侧原有建筑物的特点,延续其屋脊设计,在中部建造了新的实体空间,使工作站呈现出“连绵不绝”之感。此外,还加入了大小庭院,室内外空间贯通融合,并以充满自然气息的水景、绿植点缀。

与形象设计相适应,山东文登站以一个主题院落为建筑核心,向心性较强。核心广场除引入自然景观外,还可以作为小型户外集会场所。

工作站首层主要分为北侧多功能区、中部工作区以及南部宿舍区三大板块。由北侧老旧房屋改造而成的多功能区主要包括阶梯教室、展厅与活动室,充分考虑了工作站的日常活动需要。

空中连廊,是文登站建设中小巧精致的特色空间。在连廊上,除了能够与庭院亲密接触,还可以欣赏工作站学生策展团队精心设计的文化展览,内容包括清华大学校园风光、人文历史以及清华同学暑期实践成果等,更加凸显了这一空间的精神内涵。

“建设乡村振兴工作站最核心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搭建一个开放、公益、长效的平台,吸引更多的清华师生、校友、社会公益团体以及其他高校学子参与到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中来。”建筑学院的张弘老师说。相较于以往后续成果推进不足的短期社会实践,乡村振兴工作站通过驻点的长效机制,为创造更大、更切实的改变提供了平台保障。

今年新冠疫情期间,山东文登站的建设曾陷入短期停滞,远程的沟通交流也为设计团队与施工团队带来了新的挑战。建筑施工能否达到设计预期?误差问题如何解决?经济成本如何保持在合理区间?这些在普通的课堂设计中并不需要同学们过多考虑的问题,却是工作站实际建设中必须面对且做出合理选择的难题。张姝铭坦言,“的确很棘手。”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解决这些难题,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同学们专业学习的一次检验和锻炼。

实践育人是清华大学的优良传统。在建筑学院张弘老师看来,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建设实践,能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只有扎根乡村、深入乡村,真正地了解它,才能对症下药,助力乡村振兴。”他说。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这些社会实践,同学们能够了解乡村的实际状况,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在未来努力成为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的建设者。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是一千多年前诗人王维隐居山林、回归自然的物我相宜。而如今,清华学子在广阔的乡村实践田野,在工作站的一隅,静心沉淀实践成果,以热忱的付出和踏实的行动,在乡村振兴的篇章里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