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的守望者】叶彬彬:用四季雕刻清华最美校园

2020.08.21

      文字

      曾宪雯


      摄影

      李派


      编审
      戚天雷   周襄楠


      栏目统筹

      周襄楠

夏日的清华园,浓密林荫也抵挡不住席卷而来的热浪。和往常一样,叶彬彬骑车穿梭于各个正在种植或移栽植物的工地之间,和工人商量着怎样把树移走,移至什么地方。烈日之下,她的脸上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

作为亚洲唯一上榜《福布斯》全球最美大学校园的高校,清华园里的每一处风景都离不开许多人辛勤的汗水与无私的付出。笑容甜美的叶彬彬便是其中一位,而她的工作仿佛是一位妙手画师,在她手中,四季流转皆颜色,移步易景皆诗情。

2017年,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叶彬彬成为清华大学修缮中心园林科的一名园艺工程师,她熟知植物学系统理论和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并拥有四年设计施工经验。在外行人看来,这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但叶彬彬却有不一样的体会:“很多实际工作都需要踏踏实实扑在繁忙脏乱的工地上才能成行。”

叶彬彬的工作涵盖设计项目图纸、确定施工方案、指导现场种植、种植后养护管理等,这其中的每一步都不简单,图纸设计和落地过程尤其麻烦。施工开始前,为了取得更好的视觉效果,她会多次到实地考察,站在将要施工的起点,用手机“咔擦”拍下一张照片,然后在脑海中想象要呈现怎样的画面,营造怎样的氛围,给人怎样的感觉。

设计图纸并不总是顺利。快的话一天能完成好几张,但很多时候需要反复推翻自己的构思。哪怕是到现场种植这一环节,一株植物一个坑,只有摆放到位置才知道合不合适,如果不合适,则需要重新调整,每次出现这种情况,叶彬彬都不免对园艺工人们感到歉意。

春秋是植物种植季,叶彬彬常常忙得精疲力竭。尤其在春天,当种植季遇上校庆,她可能一两个月都没法好好休息。为了给远道而来的校友呈现更美好的校园,所有项目都需要在校庆前结束施工。三四个项目同时进行,她白天要往返于多个工地之间,定点、放线、修剪、调位置……每一个环节她都与园艺工人紧密合作,晚上下班后再仔细思考下一步的种植工作。

生物医学馆旁边的平斋小院里,几棵大树遮挡住了强烈的阳光,树下蓝色、紫色的无尽夏绣球开得正盛,再往里走,花圃中点缀着红色的月季,墙根有橙黄的小花镶边,缤纷的色彩为沉闷的午后添了几分活力。但在去年,这里还是一个荒废的园子。

叶彬彬对于工作有着自己的追求,她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种植的植物不仅要给人美的感受,也要符合不同场地特有的调性和植物的生长习性。“平斋小院比较特殊,大家有时间才进去走走,停留的时间会长一些,因此种植要丰富一点。”而对于新民路上刚刚完成种植的一段步道,她解释道:“这块场地是以运动功能为主的,种植搭配上不能过于复杂,选的植物也是白色跟紫色为主色调,整体要给人干净的感觉。”

来到清华工作后,为使绿地养护管理有更好的参照标准,叶彬彬起草编制了《清华大学校园绿化养护等级标准及技术措施》。为了使制定的标准和养护实际更契合,叶彬彬需要将从事一线养护管理的同事们的知识经验汇集起来,“我写完一稿就请大家看,逐条研究是否合适,不合适就反复修改。”直到今天,随着校园景观改造的推进、不同区域绿地等级的更新,叶彬彬还在不断完善和修订这份标准,力求为清华园的绿化养护提供更好的指导。

在清华的三年,叶彬彬参与过许多校园景观的改造工作,校河沿线绿地、世纪林北侧、主楼周边绿地……许多曾经略显破败的地段,如今花草树木相映成趣。黄色的赛菊芋、蓝色的无尽夏绣球、红色的月季和紫色的鼠尾草在绿荫下争奇斗艳,好不热闹。

“能来清华工作是我的幸运,清华的植物品种和场地类型都十分丰富,对我来说有很大的成长与发挥空间。每当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在校园的路上,看到老师和同学们穿行在自己的‘作品’里,我由衷地感到自豪与快乐。”叶彬彬说。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