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2020——以影像记录历史

2020.08.11

      文字

      马倩倩


      片设计

      李娜


      编审
      戚天雷   周襄楠

      张歌明   张莉


      栏目统筹

      周襄楠

“窗口2020—疫情时期图像档案展”是一场特殊的展览。疫情之下,“窗口”成了大部分人现实生活中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渠道,它所承载的功能早已超过了建筑意义上的采光、通风功能,我们赋予了它更多的情感。

这场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发起的“窗口档案”征集活动,收到了公众六千余组件疫情期间拍摄的各种与“窗口”有关的影像。这些作品成为艺术博物馆开馆以来接收的第一批电子藏品,经过三轮评审,最终选出二百余件作品在实体空间展出,并通过网络平台向公众传播。

策展团队试图以博物馆为主导,征集新冠肺炎时期的视觉图像档案。展览以“空间的窗口”“相识的界面”“探寻的通道”“展示和表达的舞台”为主题,立足现场、现实,着眼历史、未来,在严谨的信息客观性与图像的生动性和艺术性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与权衡。

在历史面前,个体的记录会被时间打磨出珍贵性。参展的作品中,有著名艺术家、国际策展人、职业摄影师的作品,但在展厅的位置并没有差别,所有的作品都以一种叙述的方式铺陈。在宏大的历史事件面前,每个个体的视角都普通而又独特,透过它们可以看到人们带有温度的生活、思索与情感。

“窗口”是旁观者驻足外部环境捕捉到的动像,也是身处空间的在场者摄取到的镜头。瘟疫肆虐期间,自我隔离的宅院、医院的病房、无法靠岸的邮轮、异常忙碌的殡仪馆、整装待发的派出所......人们通过“窗口”去窥探这些场所的空间记事,“窗口”成为获取真相的镜头。

如清华大学美院教授陈岸瑛所讲:“它们不是为新闻报道服务的,而是类似于视觉日记,记录隔离期间的私人感受。”

比如武汉大学兰兵教授拍摄《樱园宿舍》,往年人山人海的武大樱花季今年却空无一人,只剩樱花静悄悄地开放、凋谢;又如甘肃天水作者蒋文兴拍摄《解禁-理发》:疫情结束后他给父亲理发的情景在不经意间引起人们的共鸣。

意大利作者芭芭拉·菲奥里洛在《隔离日记》写到:“我打开窗,深吸一口气,像是想要尽情感受肺里的新鲜空气...我觉得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窗户,那样有形的外延,多么神秘”。 展览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将人们的情感凝聚到一起。

艺术博物馆是储存记忆的牢靠之地,每一次展览都是一次历史的曝光,这些海量的图像信息是对此次重大事件的肖像素描,反映了社会整体精神状态与意识认知。

本次活动的总策划苏丹副馆长说:“我们看到在限行、封城、足不出户的日子里,思想、情感却可以在互联网的世界自由飞翔。于是在这个寂静的春天里,不仅鸟鸣重回树间,而且问候、哭泣、呐喊、赞美无时不在那些窗后.....”

博物馆是时间物证的存放之地。若干年后,当大量的照片成为历史的脚注时,我们会重新理解它作为文献的意义。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