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菊秋韵

2018.09.24

    创意
    映像设计组

     

    素材提供
    艺术博物馆

     

    文字
    姚远

     

    图片设计

    宋晨 

      
    编审
    卢小兵   程曦
    张歌明   张莉
     
    栏目统筹
    程曦

时维金秋,“菊”无疑是这个季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古人云“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菊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一直为古代文人墨客所推崇。“菊”的内涵早已超出了植物学意义上的花卉含义,而成为凝聚着审美情感的人文意象。

几百年来,国画中“菊”的形象比比皆是。以菊入画可追溯至五代时期,画家们借菊抒情,用毛笔在宣纸上勾勒出中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宇宙观。今秋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展的“莆孙秋韵·百菊展”,展出近现代海派画菊名家缪莆孙《百菊图》100页,让观者们得以尽情欣赏画家笔下菊之百态,体会其中所流露的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儒雅风流的隐逸情趣,以及自足、淡然的审美境界和美学风格。

缪谷瑛(1875-1954)字莆孙,号由里山人,又号晚香室主,江苏江阴人。少从蒋维翰游,为黄山寿再传弟子,山水花卉,尽得其传。中年时,因族兄缪荃孙掌教金陵,受聘为江南高等学堂教席。民国后他寓居上海,受爱俪园(“哈同花园”)主人聘为仓圣明智大学教授。时爱俪园文物鼎盛,艺菊尤精,遂专工画菊。著有《由里山人菊谱》《晚香室诗钞》。

现存关于缪莆孙的文字记载很少,我们可从这次展出的作品《百菊图》一窥其风格的渊源。整体上,缪莆孙的画来源于传统,他的画风兼取五代后蜀黄筌和南唐徐熙二家之长,以两宋院体为本。莆孙笔下的菊花,在造型、色彩、意境上,秉承了宋代院体画“精微于物理”的写实精神,花朵以细腻的笔致勾画,线条由绵密中求疏朗,遒劲中见温润,法规森严却也极富变化,花朵、花瓣、花蕊、枝、茎、脉,均有不同的笔线与力度。叶的画法上追北宋徐崇嗣所创的“没骨法”,不用墨笔勾勒轮廓,而用笔轻快,旨在写形传神,使作品的格调更加高雅。对花、叶色彩的渲染,均以自然的色彩为写照,色彩华润、沉着明丽,在色粉的厚薄、水分的干湿间,完美诠释了苏轼“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美妙境界。莆孙的《百菊图》勾绘了187种菊花,画家极尽写实之能,每种菊花皆与实际品种相对应。这些作品中,菊花在风中摇曳的姿态、雨水后温润的触感、含苞待放时的希冀,都在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之下,被刻画得灵动逼真,生趣盎然。

19世纪中叶的上海是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吸引了众多画家云集沪上,逐渐形成“海上画派”,缪莆孙也是当时寓居上海的画家之一,曾与吴昌硕、王震、张大千、刘海粟等活动于海上书画联合会。“海派”受西学影响,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上标新立异,缪莆孙也在汲取古法的基础上,参以新意,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笔墨风格。他的作品不仅吸收了民间绘画中的大胆用色,也创造性地融合了西方绘画的色彩表现观念。

缪莆孙的绘画既秉承传统,又贴近生活,在近现代中国画发展的长卷中增添了靓丽的一笔。这个假期,不妨置身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莆孙秋韵·百菊展”展厅,去领略霜花盛开之态、露滋雨润之姿、迎日乘风之势,徜徉在由里山人缪莆孙所营造的百菊花圃之中,既是一次美的旅程,亦可收格物致知之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