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是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以培养博士生全面素质为核心,结合博士生的培养特点采用项目化的方式。实践项目由清华大学在全国各地建立的近70家校级实践基地统一提供,博士生从中自主选择与专业相关或者自己擅长的科研课题,并到实践单位工作6周完成课题。在精仪系直博三年级学生郑德焰看来,实践之路就是一个需要不断造桥的行程。
2016年暑期,郑德焰作为队长带领清华大学江苏金坛博士生实践支队赶赴“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走进常州亿通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自2010年开始,每年都有清华博士生来到亿通实习、实践;亿通的大部分产品——监测空气质量的环保仪器——都是清华博士生利用短短六周时间研发的。
郑德焰和队员们的目标是开发一个数据采集仪,在位于区域内不同位置的不同仪器之间“架起桥梁”,让数据可以通过这架“桥梁”传递到电脑上,方便使用者实时监控整个区域的空气质量。既要帮助公司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又要把师兄师姐们为清华博士生实践树立的优秀形象传承下去,郑德焰无比兴奋又倍感压力。
六周以内做成产品,郑德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体会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实践不仅是服务企业的过程,更是迅速学习知识并立即用于实践的过程。在亿通,他和另外两名队员吃住都在厂里,并和在学校一样,保持着晚上继续攻关完成任务的习惯。8月6日,在亿通实践的最后一天,他凌晨四点起床工作,终于在早餐前把整个系统调试通过。
最初的设计目标已经实现,然而实践并未就此结束。亿通公司的技术人员在接下来的调试过程之中,发现新产品在功能上存在瑕疵。“好马登程跑到头,好汉做事干到底。”已经回家的郑德焰继续思考改进的方法,并且在返校之前再次来到亿通,修复之前的漏洞,并增加新的功能。在一千多平米的厂房里,深夜一个人加班,这样的经历,他调侃说:“一个人住这么大的房子,还好大脑一直在运转,没有时间去想恐怖故事。”第二天晚上,郑德焰终于将产品调试成功。
实践结束之后,郑德焰依然与亿通公司保持着联系,解决技术问题。而他带领实践支队研发的亿通数据采集仪也已进入市场销售。亿通公司的陈总对清华的博士生们很是赞扬:“你们用六周的时间,帮助一个公司经营发展下去,帮助一个厂里的工人解决就业问题,我们非常感激。”他希望将这台仪器连同其他环境监测仪器,推广到中小学校中,实时监测空气数据,保障孩子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