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第一级学生:为人垂一范,为学报国恩

2017.11.17

    供稿

    映像设计组

     

    创意

    映像设计组

     

    文字

    梁乐萌

     

    图片

    郭祥

     

    编审

    卢小兵、程曦

    张歌明、张莉

     

    栏目统筹

    程曦

     

    编辑

    程曦

     

1925年9月,清华学校如往年一样举行秋季始业式——入学典礼。与以往不同,这次参加始业式的学生中除了留美预备部的学生外,还有新设大学部和研究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

在此之前,清华一直是为接受庚款的学生专设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办大学的计划最早由清华学校第二任校长周诒春于1916年提出,他主张摆脱对“西人所提供的学术刺激”的依赖,实现学术独立,申请呈送外交部不到一月即获批准。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并成立国学研究院,向完全大学过渡。当年9月,清华招收大学普通科一年级学生132人,实际报到93人,即为清华大学历史上的第一级学生。

相对于留美预备部的旧制生,大学部所招学生被称为新制生。按照当时的习惯,新制生按入学年代的先后,依次被称为第一级、第二级……直到西南联大时期入学的学生,才改为按毕业年代称“××××级”。

作为清华完全以培养本国人才为目的接收的第一批学生,“清华第一级”人才济济、名家辈出。文有中国最早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李健吾、最早把毛泽东著作译成英文的翻译家许孟雄;理有中科院学部委员周同庆、袁翰青、夏坚白、张大煜,“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也是清华大学第一级学生。

1925年,中国仍处在北洋政府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双重黑暗之中。身处特殊历史时期,清华大学第一级学生多有着强烈的爱国热忱和使命感、责任感。韦杰三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临终犹言:“我心甚安,但中国快要强起来呀!”如今,在清华校河畔“三·一八”烈士墓址旁,仍矗立着刻有他名字的大理石断碑。王淦昌受命参加研制原子弹时铿锵有力地说:“我愿以身许国!”施士元谢绝恩师居里夫人的挽留,执意回国任教,后来的中科院学部委员中有十几名是他的学生,其爱徒吴健雄更被誉为“美籍华裔的居里夫人”。

清华第一级学生身负民族危难的十字架,怀抱“科学救国、教育兴国”之理想;他们视学习为追求科学真理,顽强而不畏一切地走到底,攀登学术高峰奋斗不止。“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王淦昌近80岁转向氟化氪激光聚变研究,年届90岁又关注防雷科技,热情支持激光引雷的基础研究。

第一级学生有着很强的服务精神和团结能力,对学校更是爱之甚笃而望之弥切,积极参与清华初期的改革。他们自言:“语其内,则清华生命之创新,吾级应负重责;语其外,则中国独立教育之得失,亦将取征于吾人。”

为学报国,为人垂范。作为清华学生的杰出代表和后人的光辉榜样,清华第一级学生的优秀品质届届相传、发扬光大,成为清华宝贵的精神财富。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