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班”与第24届学生会

2016.04.13

    供稿

    校友会

     

    创意

    映像设计组

     

    文字

    郭樑(1981级校友)

     

    图片

    霍巍

     

    编审

    赵鑫、尹霞、张歌明、张铮


    设计

    王寅、张颖

     

题记:学生会是学生进行“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组织。清华大学学生会成立于1919年,至今已经历了41届(中间有中断)。1981年入学的“一字班”在学期间,经过选举选出了第24届学生会。本文节选自时任第24届清华大学学生会副主席郭樑在毕业30周年之际的回忆文章,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学生会的职能“学生之家、校生之桥、干部之校”的源起。本文根据栏目需要略有改编。 

我们一字班学生于1981 年入学。回想大学岁月,我觉得受锻炼最大的还是在学生会的那段时间。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敢干,干错了可以改,不怕别人笑话,再加上周围有学生部和团委老师真心真意地帮助和指点,所以进步较大。对学生会干部学习、工作“双肩挑”的严格要求,体现了清华培养学生的特色。

第24届学生会主要由一字班的同学组成,诞生于1984 年9 月11 日,恰巧是我21 岁生日。这天晚上,我以候选人身份参加了在主楼后厅召开的选举预备会议。我们10多位候选人每人说了一句愿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话,虽然我们经验不足,却很有诚意。经过选举,以一字班为主体的第24 届学生会产生了。杨振斌为学生会主席,梅晓鹏、严叔刚、杜艳、郭樑为副主席。还有很多一字班的同学担任各院系的学生会主席。

第24届学生会根据“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特点,围绕学校培养人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并提出努力把学生会办成“学生之家、校生之桥、干部之校”的口号。

第24届学生会主席杨振斌经常说:“学生会干部要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努力为同学办实事,使学生会成为‘学生之家’。”在工作中,学生会一直努力争取做到代表学生的利益,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为同学解决困难。为了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改革开放后我们第一次在学生食堂办舞会,第一次以学生会为主承办元旦联欢晚会,举办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庆祝活动,庆祝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清华大学学生会成立60周年等活动。学生会还在地下食堂办起了“大学生之家”,成立了“学生协会指导小组”,发展壮大当时学生喜爱的协会,在全校建立和发展了30 多个学生协会。

由于第24届学生会和校团委的老师们都集中在18号楼办公,使学生会成为“校生之桥”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每天的工作中有幸能耳闻目睹、亲身感受并学习团委老师的工作方法和优良品质,使我们在工作方法、待人接物以及思维方式上学到了很多。我们学生会传下来一个小小的“特权”,那就是“站食堂”。胸前戴上人名卡,写个“征求意见”的小海报,在学生食堂聆听广大同学对学校及学生会工作意见。例如:上自习难,要到图书馆抢占座位;体育场馆少,条件也差;看报难;学生食堂饭菜的质与量应该提高,学生食堂与同学之间需要更多、更直接的理解和沟通。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学生会积极向学校反映。学校接受了学生会建议:每班增订《体育报》或《中国青年报》一份;加紧进行四教的投入使用;在学校后勤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学生伙食委员会”,得到同学们好评。

作为“干部之校”,第24届学生会在杨振斌的带领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在工作中提高,在奉献中成长,逐渐培养锻炼出一批学生社会工作的骨干。在工作中,我们经常提醒学生干部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个是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关系,一个是所在班和学生会两个集体的关系。有趣的是,毕业后我与一字班留校工作的杨振斌、龙大伟等,先后担任团委副书记兼学生会秘书长(28 届、29 届和30 届),参与并指导学生会工作,与清华学生会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第24届学生会的主要成员在工作中建立的友谊一直保持到了今天。虽然时间十分短暂,但学生会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怀念。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