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华: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丝巾中流动

2016.01.06

    供稿

    美术学院

     

    创意

    映像设计组

     

    采访&文字

    张铮

     

    图片

    赵存存

     

    编审

    赵鑫、尹霞、张歌明、张铮

     

    设计

    王寅、张颖

     

     

“设计师是把过去与今天结合,面向明天的人。”在位于清华美院的工作室内,张宝华饶有兴趣地谈起自己的设计历程,一幅幅地向我们展示多年来的设计手稿,特别是他的丝巾艺术作品,积累下来蔚为大观。2015年10月,他在清华美院举办了名为“流动的传统”丝巾艺术展,集中展示了近十五年来创作的五十余幅丝巾艺术作品。

1990年,张宝华从原中央工艺美院染织美术系毕业,分配到北京印染厂工作,从此与染织艺术设计真正结缘。对于这段经历,他说:“这让我熟悉工艺与技术的限制因素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进而将限制转化为设计的个性特点。”从那时起,他利用业余时间与美国一家纺织设计公司合作十年,主要以家居面料、服饰面料为主,并逐渐促使他开始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设计文化理念之间的关系:“西方人也做中国风,大多只是从色彩之美、造型之美、工艺之美的角度阐述设计,往往对其背后非常重要的的寓意之美、谐音之美等等并不了解。”

1993年,张宝华进入北京服装学院,开始教学生涯。2002年,他带着十多年来积累的设计感悟和教学经历前往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新环境的影响下,我开始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设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现‘手作之美’,从传统手作中发现并展现出‘设计之美 ’,这不是简单的传统再现,而是试图在创造新的文化传统,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新的知识,将传统中的文化要素与精神纳入现代服饰设计中,我将此称为‘流动的传统’。”

从图中就能看出,中国人熟知的鱼、花鸟、牡丹、昆虫、折扇,元代的壁画,唐代的诗歌和宫廷绘画,清代的宫廷珠宝,藏族的唐卡,陕北的剪纸、苗族的服饰,周朝的编钟,陶瓷的釉色,民间的玩具,丝绸之路,三星堆的面具……这些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元素都在张宝华的丝巾设计中得到了运用和体现。张宝华坚持只有发展传统才是更好地传承传统,坚持传统文化只有现代转化,将“老文化”与“新材料、新理念”结合才能真正活在当代和未来的生活中,才有传统文化的现代生活价值和设计消费市场所在。他更加坚定了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在学校给予的平台上研究与实践。

现在,张宝华放慢设计的节奏;尝试用自己的设计师品牌,让设计释放文化的力量,由设计让传统文化涓滴汇流到中国丝绸文化的海洋中;此外,他还负责教学、科研工作,并坚持纤维艺术和中国水墨画创作。张宝华用自己的行为在向学生传递理念,设计可以引领市场,发挥文化的力量影响未来的生活审美,坚持传统的创新一定是可以在艺术上、市场上都获得收获的喜悦。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