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名人名言之朱自清:清华的精神就是实干

2016.12.23

    供稿

    映像设计组

     

    创意

    映像设计组

     

    改编

    张铮

     

    梁晨、郭祥

     

    编审

    赵鑫、尹霞、张歌明、张铮、张莉


    设计

    王寅、张颖、郭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0年5月提前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后在江浙一带的几所学校担任过国文教员,于1925年秋到清华学校大学部任教授;从1932年9月起长期担任清华中文系主任,直至1948年8月逝世。

在北大读书期间,朱自清受到“五四”精神的影响,开始文学创作,参加《新潮》学社。他性格平和中正,从来不用猛烈刺激的言词,近乎少年老成,最终形成了朱自清脚踏实地、务实求真的实干作风。

在江浙的中学教书时,针对当时某些人只知享乐、自甘颓废的习气,朱自清写到:“我深感时日匆匆底可惜,自觉从前的错误与失败,全在只知远处、大处,却忽略了近处、小处,时时只是做预备的工夫,时时却不曾作正经的工夫,……所以我第一要使生活底各个过程都有它独立之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正如他在长诗《毁灭》中所述:“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别耽搁吧,走!走!走!”

要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这就是朱自清的实干精神。  他后来在清华执教20余年,他认为:清华的精神就是实干。这与“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完全一致。他在清华执教期间,二十余年如一日地践行着自己心中的清华精神。他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自汉字、汉语语法、经史子集、诗文、小说、歌谣以及外国历史文学,无不涉猎研究,“注意新旧文学与中外文学的融合”,并把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到教学上。他先后讲授《国文》、《中国新文学研究》、《新文艺思潮》、《中国文学批评》、《古今诗选》等课程。

据其家人回忆,为了讲好古诗词课程,朱自清下苦功夫把大量诗词背下来,甚至每天早上如厕时也要求自己背会一两首;而且还下“笨功夫”,拜一位老先生为师,从逐句换字的拟古诗做起,学习写作旧体诗词。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况味,才能讲好课,教好学生。他讲课以认真严格,一丝不苟而闻名。据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季镇淮(1913-1997)回忆,他上朱自清的“文辞研究”课时,班上只有两人听课,但朱自清仍如平常一样讲授,不只从不缺课,而且照样做报告和考试。

朱自清在《论自己》一文中提到:“穷有穷干,苦有苦干;世界那么大,凭自己的身手,哪儿就打不开一条路?”“力量不够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要做到“相信自己,靠自己,随时随地尽自己的一份儿往最好里做去”,这充分诠释了他这种实干加苦干的精神。  

注:本文改编自朱俊鹏的文章《清华的精神就是实干——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110周年暨逝世60周年》(原载于2008年11月24日清华新闻网)。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