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院幽深

2014.03.28
    • 供稿 映像设计组
    • 创意 映像设计组
    • 文字 姚雅欣
    • 图片 王寅
    • 摄影 隋思聪
    • 编审 赵鑫、尹霞、吴琼
    • 设计 张颖、王寅

  “酷暑初消北园深,小雨偶来草地淋。劲风古柏在歌晚,石堆山脚展现新。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花台透露红珠落,彩蝶双飞护粉尘。”清华北院的幽雅景致与人文意境,触发了这首题为《北院幽深》的佚名诗作,传留至今。

 

  北院住宅区,位于清华大学图书馆迤北,是清华创建时首批开工建造的高标准教员住宅。它由墨菲(H. K. Murphy)等美国建筑师设计,与清华学堂、一、二、三院、同方部同期兴建,1909年开工,1911年竣工。北院的8栋住宅与1座会所呈“7”形分布,为单层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建筑面积3484平方米。每栋住宅有房间5个以上,客厅宽敞明亮,南向朝阳为整面玻璃窗,与向外延伸的廊窗相连,室内卫生设备齐全。后院附建家务侍服人员用房。

 

  北院幽深,不仅在于其时代久远与柏竹清幽的环境,更负载着清华百年历史。清华最初作为留美预备学校,中国教员与美国教员间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美观的北院住宅主要供美籍教员居住,被师生们讥称为“小租界”、“美国地”。中国教员则困居旧舍或苦于无房,为争取平等居住权,组成“清华教职员俱乐部”和“清华华员大学会”,要求学校添建住宅。至1920年代中期,南院、西院住宅陆续建成,教职员住宅紧缺的矛盾才得以缓解。

 

  随着清华改办大学以及民族教育独立进程的推进,中国教员逐渐成为清华师资的主要力量,北院也随之成为一批著名学者的居所,梁启超、叶企孙、萨本栋、陈岱孙、施嘉炀、蒋廷黻、王文显、陈福田、叶公超、浦江清、朱自清、黄子卿等30余位知名学者与教授相继成为这里的主人,北院幽深的文人意境缘此而生。

 

  当年的北院建筑如今多已不存,遗址如今成为一片芳草地,惟北院16号朱自清旧居仍然孑立于校河之畔。今天的人们,只能从图中的题字碑追寻北院原址,还有那起伏的草坪、绿荫下的长廊和如故的花香,续写着北院的幽深。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