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仪象台“重出江湖”!“世界最早天文钟”将亮相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今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将完成结构封顶。从建筑设计模型上看,科学博物馆正门口有一座六面体玻璃“金字塔”,是镇馆之宝水运仪象台的独立展位。...
2025.09.18
探讨人与自然关系,“自然契约”展览亮相清华艺博
日前,“自然契约:技术、媒介、人、自然”展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启幕。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自然不能仅被视为风景与可利用的...
2025.09.18
吕舟:要针对文化遗产领域作数字技术的再适配再开发
9月16日, 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组专题会议在陕西西安举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在会上表示,数字技术的运用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
2025.09.18
第六届国际柔性电子技术大会召开
9月11至12日,第六届国际柔性电子技术大会(ICFE2025)在浙江嘉兴召开。本次大会由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
2025.09.18
微生物有望为蚊媒病毒病防控提供新思路
蚊媒病毒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和裂谷热等大多数相关疾病仍缺乏有效疫苗和特效药物。传统化学杀虫剂正...
2025.09.18
人类胃器官早期发育机制与体外重构研究获突破
清华大学副教授邵玥团队与合作者利用人多能干细胞,首次在体外培养出一种包含胃底和胃窦双极分布的胃器官发育模型,破解了WNT信号梯度悖论,建立了...
2025.09.18
去世八年后,清华首次公开南仁东手稿、照片
2017年9月15日,被称为“中国天眼”之父的FAST工程原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告别人世。时至南仁东去世八周年祭日,作为南仁东母校的清华大学首...
2025.09.18
中外学者共议二战经验与和平启示:正视世界战场上的东方力量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牵制并消灭了大量日军力量,为最终击败日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日,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韩国...
2025.09.18
雕塑家董书兵用公共艺术点亮荒野戈壁
从2016年在甘肃瓜州创作大型雕塑《大地之子》,到今年8月与30位艺术家在新疆托里的戈壁、河谷及公路沿线完成了30余件作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2025.09.17
研究揭示加拿大极端野火全球PM2.5污染及健康效应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张强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团队,系统量化了2023年加拿大极端野火对全球人群PM2.5暴露水平的贡献及健康风险,为野火烟雾长距...
2025.09.17
向“中国天眼”之父致敬,清华大学首次公开南仁东课堂笔记
8年前的9月15日,“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逝世;8年后的9月15日,清华大学首次公开了南仁东在校读书期间的部分手稿、画作、课堂笔记和老照片等。
2025.09.17
今天,格外怀念他!
2017年的今天,“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离开了我们。二十多个寒来暑往,8000多个日日夜夜,他用自己生命的近三分之一的时光,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
2025.09.17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