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建立70周年 - 正文

一肩思想政治,一肩水利情怀

——访清华大学首批“双肩挑”政治辅导员董曾南

董曾南,男,1950年进入清华大学土木系学习,1953年起担任清华大学首批“双肩挑”政治辅导员,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曾任清华大学水利系主任,国际水利工程与研究协会(IAHR)理事、副主席,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国家教委工科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编委等。多年来从事水力学、流体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董曾南曾这样描述自己:“一个平凡的中国知识分子,却生长在一个不平凡的年代。随着历史大潮的潮起潮落,历经人生的跌宕起伏,充分享受了喜怒哀乐。”

涟漪渐起:坚定地成为一名政治辅导员

1953年4月,清华大学向高等教育部、人事部递交了设立政治辅导员的报告,拟挑选学习成绩优良、觉悟较高的党团员担任辅导员,调整学习年限,培养辅导员成为比一般学生具有更高政治质量及业务水平的干部。上级部门很快批准了这项报告,清华历史上的第一批“双肩挑”政治辅导员产生了,董曾南便是其中之一。然而,董曾南成为辅导员的经历却颇为曲折。一天,他接到学校通知,要当晚前往校长蒋南翔的家,因校长有事要与他谈。董曾南前往后才知道,他的父亲不同意他担任政治辅导员,写了信给校长表达自己的观点。当时,清华大学的政治辅导员需要半脱产,一半时间用于学习,一半时间用于工作,这意味着所有担任辅导员的学生都需要延长学业时间。尽管董曾南的父亲是人民大学的教授,但因为家庭经济状况较为拮据,他希望儿子早点毕业工作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董曾南回忆,当时蒋南翔校长与他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详细解释了学校为何选择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政治辅导员,并征求了他的意见。

“大学生活可以说是我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间,虽不富有,但生活安定、有理想、有热情、憧憬着祖国更好的明天。” 董曾南回忆道。他意识到,这种幸福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英明正确的领导,他受到这股光辉的照耀,自然也想把温暖传递给他的学弟学妹们。于是,董曾南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坚定地成为了清华大学第一批“双肩挑”政治辅导员。时至今日,董曾南回忆起这件事情时,仍对蒋南翔老校长深入细致、亲近群众的态度感到由衷敬佩、难以忘怀。

水润万物:我们是“辅导员”而不是“指导员”

“我们是‘辅导员’而不是‘指导员’。”董曾南这样形容他对于辅导员工作的理解,“同学们刚刚进入大学,大多数还只是孩子,即使有一些任性也应当包容,应当在平时的生活中默默给予引导,而不是只在课堂上讲大道理。就像我们的专业一样,水润万物而无声。”

在董曾南的辅导下,学生们感受到了深深的关怀和理解。他常常在关键时刻给予学生心灵上的支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环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董曾南担任辅导员期间,一直告诫自己:“我们和同学们是平辈,要在学习上、思想上和生活中做同学们的朋友,要避免以老师的身份自居,这样反而会拉开和同学间心与心的距离。”那个时代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大批专业人员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中去。为了鼓励更多同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董曾南用读书会的方式,动情动心地给予同学们引导。当时有一部小说名为《远离莫斯科的地方》,讲述了一批苏联男女青年在西伯利亚恶劣环境中建设输油管线的故事。董曾南在班会中组织同学们进行朗诵、漫谈与讨论。那段时间里,不只是在教室中,在宿舍里、操场上,都能看到水利系同学们讨论书中情节的身影。不少同学都以小说主角阿列克赛为榜样,希望能前往建设一线,为国家建功立业。董曾南就是用这样的方法,用许多个这样的故事,激发同学们的斗志和爱国情怀,对同学们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和思想引导。努力有了收获,董曾南成为了所有所带同学的朋友,在他们心中点燃了爱国的火焰,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董曾南坚信,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国家的繁荣富强依然需要这份爱国情怀和使命感的支撑。

上善若水:专业认知与思想政治“两促进”

董曾南认为,“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的最大合理性,在于“红”与“专”之间、思想政治和专业认知之间本就是一体的。清华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水利人身上流淌的是红色基因。做好专业认知的培养,就是为共和国贡献人才。

董曾南任辅导员时,同学们的专业认同感不高,认为水利专业“既无高深的数学知识,也不艺术”。为了让同学们对水利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董曾南组织同学们到薄山水库开展生产实习,通过报告、参观、座谈、实地走访等活动,让学生对水利专业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摒弃了对水利专业的偏见,理解了水利工程在国计民生中的重大意义,也感受到了清华水利人肩上应该承担起的沉甸甸的责任。董曾南回忆到,班上曾有转系想法的潘曾鸿同学在实习后表示:“一个坝做好了,下游两岸的人民就可以安心生活。这真是最好的工作。”宋延福同学则表示:“薄山水库没修建时就是一个穷山沟,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但是修好之后,村子变得繁盛起来,家家都点上了电灯,田地得到灌溉,一个穷山沟可以变成美丽富饶的地方,一想到这,心中就很兴奋,就决心这样干一辈子!”董曾南将这些同学们的感想牢记了一生,他由衷地为此感到自豪,因为他的工作不仅为水利专业输送培养了人才,更是为国家输送培养了人才。因为实习活动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董曾南便将这次成功的经验记录下来,以清华水利系辅导员的身份将报告发表于1953年9月15日的《人民日报》上。

波澜壮阔:带有辅导员印记的一生

一肩思想政治,一肩水利情怀,这不仅是董曾南两年辅导员工作中对同学们的要求,更是他带有清华大学水利系辅导员印记的波澜壮阔的一生的写照。即使在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董曾南遭受了不公平待遇,他依旧立志深耕水利专业、服务国家人民。

回想起两年的辅导员工作,董曾南感叹道:“‘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不仅通过辅导员加强了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而且对辅导员本身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培养。两年的辅导员经历,让我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也为我迎接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3年,董曾南受院系委派前往美国著名的Iowa实验室做一年的访问学者,师从章梓雄院士。不管是学术、教学还是生活,董曾南都感受到了国内外的巨大差距。董曾南说:“那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真是对啊,Iowa水力学研究所的主楼比我们旧水力馆都小,设备也差不多,但二者的成果和影响力却相差悬殊,主要差别还是教师的水平。” 董曾南心想,学生时代时他是勇于承担责任的第一批政治辅导员,现在成为了正式的老师,为什么他不可以成为撑起水利系的“大师”呢?带着这种信念,他在专业领域里刻苦钻研。

1984年,董曾南回国后,学校邀请他担任水利系主任,对他委以重任。董曾南连续担任了三届水利系主任,为水利系和水利学科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95年开始他担任了国际水力学研究协会(IAHR)副主席,积极提高我国的水力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董曾南说:“刚接触这方面的工作时,我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在语言方面要和不同国家的学者用英语讨论问题,一时难以适应不同的口音;专业方面不仅要研究水力学,还要讨论相关的交叉学科;人事上还要协调处理好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的学者之间的关系等。”而辅导员工作经历之所以宝贵,就是从四十年前起,董曾南在自己的校园时光里就已经得到多线程处理工作的锻炼了。

董曾南十分赞同蒋南翔老校长所说的“年轻的时候做些思想教育工作对人的思想是很有帮助的。”他坦言,若不是年轻时受到的各种锻炼,自己很难处理好这些繁杂的工作。辅导员工作经历带给他过硬的综合能力、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坚定的信念,令他一生受益。“我希望大家对待辅导员职务不同于其他任何岗位,更不同于步入社会后的一份‘工作’。每个人做过辅导员之后都有不同的收获,但是大家又都有着同样行胜于言的清华印记。”董曾南如是说。

(文字:水利水电工程系 胡熙麟 龚自豪)

编辑:郭玲

审核:刘蔚如 郭玲

2023年12月07日 13:20:4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