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建立70周年 - 正文

淡泊明志,奉献无悔

——访清华大学首批“双肩挑”政治辅导员汪兴华

汪兴华,男,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1953年起担任清华大学首批“双肩挑”政治辅导员;1955年毕业并留校任教,负责水利系教学工作;1962年调至湖南大学;1985年至1993年先后任中南工学院副院长、院长;2000年退休。

“压力重重,虽苦犹荣”

1950年,汪兴华从上海考入清华大学,经过搭乘60个小时火车的长途颠簸,终于抵达清华园。“班里有一个从高年级党支部派来的党员与我们一起生活,关心我们这些一年级同学们的思想和生活。”当时学生的大部分党团工作都是由这些高年级党员来带领的,这种组织和管理的工作模式,孕育了最初的“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1953年,由于国家需要,汪兴华所在班级集体毕业。毕业去向包括三类:一类是毕业分配工作;一类是留校当老师;一类是继续读研究生。汪兴华与几位同学选择留校担任辅导员。按照蒋南翔老校长关于“双肩挑”工作的要求,“辅导员不能脱离学生,需要下沉到低年级班级,一面学习一面工作,并延期毕业。”因此,汪兴华作为第一批“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在工作了2年之后,于1955年正式毕业。

在两年的辅导员工作中,汪兴华担任了水利系第一届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团委宣传部长和组织部长。面对繁忙的工作,汪兴华要求自己学习和工作两不误,竭尽所能地平衡好二者。

除了面对工作和学业的挑战,汪兴华还要想办法应对来自经济上的压力。辅导员的待遇并不高,汪兴华家庭条件也不算好。在跟随苏联水力学专家到南方调研时,为了节省开支,同时也想着把有限的卧铺名额留给更有需要的老师和同学,汪兴华和当时另一位辅导员董曾南主动买了坐票,一路从北京坐到南京,坐了将近50个小时。

尽管做辅导员的工作要主动吃苦、甘于奉献,但回忆起当年的经历时,汪兴华还是兴致勃勃和无怨无悔:“那时的我们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大家都高高兴兴的,真的很活跃、真的很开心、真的很值得!”

“互帮互助,友谊长存”

担任辅导员期间,汪兴华十分受同学们的信任和尊重,同学们有任何个人苦恼、学习困难,都会找他谈心。汪兴华在同学们身上花的精力和心思,都被同学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2016年,84岁的汪兴华回到清华园,看到了许多老同学,包括曾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方惠坚。亦师亦友的两位老人相聚分外开心,回忆往昔,方惠坚表示:“汪兴华对于当时的我帮助巨大,很感谢他。”

汪兴华对同学们的关心和付出,同样获得了同学们的支持与帮助。在担任辅导员的同时,作为学生的汪兴华在劳动、卫生、体育等方面也必须达到相应标准才能毕业。汪兴华回忆道:“我这个人体育很差,进清华的时候营养不良,体重只有78斤。记得马约翰老师看到了我的体测成绩时,还啪啪地打了我屁股两下。”

短跑是汪兴华的短板,当年跑100米他常常达不到标准,拖了后腿。在进行最后一次短跑测验时,“我所带班的全体同学相约来到操场,为我加油、呐喊。那个场景,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正是在这种力量的激励下,汪兴华最终顺利通过了测试。

汪兴华保存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他说:“这是1964年我们6位水利系的政治辅导员在二校门前照的”60年来,他们的友谊历久弥坚。如今,汪兴华与其中3人还常常通过微信群互道问候、互相关心,每隔一段时间也会通通电话,聊聊近况。

“价值塑造,影响深远”

辅导员的工作经历提升了汪兴华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也体现在汪兴华后续的工作经历中。1962年,汪兴华在水利系负责教学工作,这时湖南大学得到教育部许可,希望从清华引进一些高水平老师,其中就需要一位水力学的授课教师。汪兴华说:“湖南大学的要求是能独立授课,且没有家眷,恰好我符合条件。”汪兴华服从组织安排,来到了湖南大学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又到了中南工学院(南华大学前身)工作,担任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之后学院改组,汪兴华被同事们推荐成为院长。“这正是因为老师、同学们认可我的工作,这和当年辅导员的工作经历是有关系的。”他说。

担任辅导员期间接受的培养和锻炼,对汪兴华的思想塑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担任辅导员之前,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的时候,汪兴华是自己在书上勾画和琢磨。担任辅导员之后,蒋南翔老校长专门给青年教师和辅导员们上辅导课。汪兴华说:“我当时还是课代表,蒋南翔校长讲的哲学津津有味,培养了我辩证的思考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在蒋南翔老校长的教育和影响下,一直以来汪兴华都保持着积极的生活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界评价的变化而变化,保持着低调的为人处世习惯。

汪兴华很感谢自己曾经选择成为一名辅导员:“从当时来说,辅导员制度解决了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党支部、团支部、艺术代表团、体育代表团,都是政治辅导员在牵头;从长远来看,辅导员制度培养了一批政治坚定的骨干,后来几十年清华大学的领导干部,很多都是政治辅导员出身。”

尾声

91岁的汪兴华回忆过去,兴致勃勃,仿佛往事就在眼前。他说,自己一生中,在清华的这12年能回忆的事情最多,讲起来也最有滋味。不管是自身能力、思想境界还是人际关系,辅导员经历都给自己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我为人勤勤恳恳,作为党员从来没有亏心的地方,不忘初心到现在,这与清华的培养和辅导员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汪兴华表示,清华是一个大熔炉,真正是锻造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临别之际,汪兴华用一段二胡演奏,作为对年轻一辈的寄语。在《二泉映月》的琴声里,我们听见了汪兴华承担责任时的义无反顾,历尽千帆的无怨无悔。汪兴华闭着眼,陶醉在乐曲中,好像回味着他的经历:从一名学生到政治辅导员,从一位教育者到管理者,重任在肩时有火一般的热情;事了拂衣去,退休二十多年来,每日拉二胡、练书法,心境如水、淡定从容。

(文字:水利水电工程系 余昕鹏 张瑞希)

编辑:刘丹

审核:刘蔚如 郭玲

2023年12月06日 13:08:16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