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第十五次党员代表大会 - 正文

【我们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环境学院:顶天立地勇担当,继往开来谱新篇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第十五次党员代表大会正在召开,这是在学校开启新百年第二个十年新征程、全校师生员工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肩负着汇聚智慧、形成共识、统筹规划、引领发展的重要使命,既要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学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也要认真分析新形势新问题,为学校新百年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谋定方向、擘画蓝图。

为迎接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的召开,我们特推出“我们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报道,多维度、立体化地呈现学校及各单位近年来事业进步的新面貌,展现新时代清华人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气神,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好经验。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玉汝于成。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五年,是环境学院守正创新、勇担使命、继往开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五年。清华环境人以“立足中国绿色发展、贡献全球环境治理”为己任,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坚持立德树人育英才、顶天立地做科研、凝心聚力谋发展,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兼容并蓄,打造高水平育人之师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五年来,环境学院坚持人才先行战略,围绕构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队伍建设工作,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增强了师资力量。

环境学院举行纪念顾夏声先生百岁诞辰座谈会

学院坚持“思政教育-典范引导-制度导向-营造氛围”多举措、常态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把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学院先后组织开展美丽中国、全国生态环保大会专题学习等具有专业特色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邀请思政专家作专题报告,努力做到思政教育密切结合专业特点,力求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有实效。组织开展陶葆楷、顾夏声、许保玖、曲格平、钱易等环境教育事业奠基人系列主题活动,用大师的事迹鼓舞和启迪师生。修订“教师聘任管理办法”,明确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并单章列出,把师德师风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在人才考核评优过程中严把“师德关”,开展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考察,出现师德失范行为的执行一票否决。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在全院教师范围传达教育系统警示案例,构建多层次监督执教机制。

学院坚持规划引领,在队伍建设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有组织的科研攻关能力。为补齐水生态领域的发展短板,2017年成建制引进水生态领域国际权威专家曲久辉院士及其团队,实现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化。面向国家双碳目标战略需求和环境国际前沿研究,构建教师岗位设置机制,识别环境学科未来发展亟需引进的人才岗位。开展学院内部和外部人才盘点,梳理关键紧缺岗位和内外部关键人才,建立国际、国内人才库。放眼全球,精准定位杰出人才坐标,引进并储备多位本领域领军人才。

学院坚持引育并举,建立以创新性学术成果水平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引导人才良性发展。为实现从技术跟踪跨越到学术创新引领,从单纯工艺技术研发升级为基础科学、工程科学、管理科学交叉融合,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三个学科方向分别建立了教师聘任标准。2020年进一步深化改革,完成学术成果评价从量向质的转变,强化以创新性学术成果水平为核心的评价导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青年教师重点考察综合素质和学术潜力,不固化学科方向,鼓励自由学术探索;长聘教授聘任重点考察学术领导力。制定青年教师领航计划、派出计划等制度,为新入职青年教师配备资深教授作为领航导师,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和人才津贴,设置专项经费用于选派骨干教师“走出去”访问研修等,系列培育措施促进青年教师潜心科研,加快其国际视野和高水平科研能力的形成。此外,学院每月举办青年教师成长主题沙龙活动,提供经验分享和交流平台。

立德树人,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之才

五年来,环境学院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工程与科学结合、技术与管理结合”的培养理念,以“创新、务实、开放式、国际化”的培养模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017年9月至今,环境学院培养本科生410人、工学博士研究生366人(含工程博士生12人)、工学硕士研究生268人、工程硕士研究生320人、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58人。

《生态文明十五讲》课程获评2021年清华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学院坚持党建引领、思政铸魂,厚植生态文明理念,培养新时代有担当的环境人。学院通过新生党课、入学教育、学术讲座、课程引导、党团班共建、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引导环境学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牢固树立并努力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学院将思政工作融入课程,打造了一批优秀思政课程。由钱易院士牵头,联合10个院系16位专家开设的“生态文明十五讲”主题课程,从不同领域阐释生态文明,融入小班研讨和课外实践,入选清华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吸引了全校40余个专业的近千人选课。钱易院士主讲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选课人数近2万,选课学生涵盖全校50余个专业,网络学习人次超过25万,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些课程和活动在同学们心里埋下了生态文明思想的种子,“热爱我环境 光大我事业”也成为环境学子共同的誓言。

学院坚持以学生成长发展为核心,持续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探索新时代环境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建设了包括工学学士、硕士、博士的全链条环境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全面推进以课程教学、海外研修、成长社区、创新公益、就业实践为主体内容的五个课堂建设,实现贯穿全学程的“三位一体”教育培养,培育了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全国环境博士生学术会议等极具影响力的学生创新创业和前沿学术平台,培养了大批环境领域优秀人才。学院在常态教学管理中求创新,组织教学研讨会、教学观摩、讲座与交流等活动,促进课程建设与教师能力提升;完善教学管理流程,优化教学管理机制,搭建非全日制学生沟通交流平台,增强非全日制学生的归属感。学院毕业生在科研、教学、工程实践和管理等领域发挥了骨干作用,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20220929-环境学院:顶天立地勇担当,继往开来谱新篇-环境学院-环境学院全球环境国际班学生参加三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2).jpg

环境学院全球环境国际班学生参加三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学院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实践型”培养模式,构建全球环境治理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环境学院于2011年创建了全球环境国际班,作为全校最早的全球胜任力项目,建立了通专融合文理兼修的课程体系、多层次国际化的实习实践体系、以全球胜任力为导向的第二课堂,共招收157名学生,累计派出223人次前往40多个环境领域海内外机构开展实习和短期工作,124人次前往哈佛大学等高校学习。同时,学院主动拓展办学视野,坚持开放合作,打造有效的全球大学合作伙伴关系网络,与耶鲁大学、帕多瓦大学、密歇根大学等著名高校联合设立9个联合培养项目,不仅优化了国际学生生源结构,也将联合培养项目进一步拓展到博士生培养阶段,学生的国际视野更加开阔,一批优秀学生在全球环境治理中贡献了清华环境人的智慧。

顶天立地,勇担为国为民之责

环境学院立足于国家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瞄准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国际学术前沿,致力于为解决重大环境问题和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技术解决方案和决策管理支撑,同时,在重大事件环境保障中奋勇当先,在服务国家的进程中保护人民生存环境。近五年,环境学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51项,国家重大专项项目、课题13项,国家基金项目164项,其他部委及北京市项目243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42项。

20220929-环境学院:顶天立地勇担当,继往开来谱新篇-环境学院-工业烟气污染物治理技术在宝钢集团示范运行.jpeg

工业烟气污染物治理技术在宝钢集团示范运行

学院坚持“顶天立地”,深耕环境保护科研事业,破解生态环境保护难题。学院面向国家环境保护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紧密结合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在区域污染防治、绿色流域治理、大气污染防治、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废物资源化等重点研究领域开展了一大批基础性、前瞻性、创新性和战略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并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学院科研团队面向工业烟气提标改造国家重大需求,突破了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瓶颈,形成“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决策支撑-产业引领”的全链条技术创新体系,引领工业烟气深度治理技术与产业进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打破了环境领域国家一等奖连续20多年空缺的困境。

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编制发布指导手册等文件,推动区域环境治理

学院坚持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全力支撑国家决策与政策执行,发挥高端智库作用。学院大量科研成果为国家重大行动与环境保护重大决策提供支撑。学院科研团队支持编制的雄安新区环境综合整治、长江大保护战略以及长江流域生态治理顶层设计等重要规划为相关地区组织开展环境治理重大工程提供了重要决策支撑;建立了全挥发性范围有机物多级多相反应过程三维数值模型,构建了基于成本效益的多目标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路径优化技术体系,开发了大气复合污染综合科学决策一体化智慧调控平台,为国家一系列重大环境政策制定、实施和成效评估提供了重要支撑,并持续服务于全球空气污染共同治理。此外,学院围绕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落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需求,在国家实施计划编制、名录修订、标准制定、减排技术研发等方面发挥了核心支撑作用,推动了国家履约进程。

环境学院荣获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学院坚持以人民生命健康为重,快速响应,勇担使命,全力支持环境公共安全事件应对与重大活动保障。近五年来,学院为“一带一路”论坛、国庆70周年阅兵、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学院建立了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体系,扭转了供水行业以往面对突发污染因缺乏技术只能停水的被动局面,并参与了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河南淇河污染等重大环境事件应对。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学院迅速组织力量,牵头承担国务院新冠疫情联防联控重大应急任务“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与环境的关系及风险防控”,深入武汉一线采集环境样品,揭示时空分布特征,建立环境样品病毒富集浓缩和检测的通用标准方法,撰写专报、主持编制规范性技术指南,提出病毒环境传播可能路径假设,支撑国家环境溯源工作,建立污水预警方法并取得实效,为新冠疫情联防联控和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2022年,学院被授予“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成就属于过去,未来仍需奋斗。新一代清华环境人将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征程上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继续将服务国家战略放在首要位置,建立适应未来挑战的学科体系,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坚持自由探索的良好学术生态,提升交叉融合的新型创新能力,持续产生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解决区域和全球性环境问题,加快进入全球顶尖环境学科之列。

(清华新闻网9月29日电)

供稿:环境学院

编辑:李华山

审核:吕婷

2022年09月29日 13:54:54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