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第十五次党员代表大会 - 正文

服务国家战略 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清华大学国内合作工作五年总结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第十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在学校开启新百年第二个十年新征程、全校师生员工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肩负着汇聚智慧、形成共识、统筹规划、引领发展的重要使命,既要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学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也要认真分析新形势新问题,为学校新百年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谋定方向、擘画蓝图。

为迎接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的召开,我们特推出“我们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报道,多维度、立体化地呈现学校及各单位近年来事业进步的新面貌,展现新时代清华人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气神,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好经验。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要“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清华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积极发挥学校优势,主动对接中央部委、地方政府、重点企业需求,持续完善国内合作工作机制,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新模式。

一、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五年来,学校与各省区市、合作密切的地市签署多项校地合作协议。工作中,坚持以“四个面向”为遵循,构建了“点面结合”的校地合作工作格局。

在“面”上,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实施,通过与各级地方政府合作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共同推进重大项目和平台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与就业引导力度、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就业基地,开发高层次高质量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举办各类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发挥专家智库作用、为战略决策提供咨询建议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统筹布局、形成工作合力,助力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支持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在“点”上,积极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重大科研平台、开展联合攻关。如与四川省合作建设“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锦屏地下实验室,支撑暗物质探测、核天体物理等前沿基础科学实验研究,取得世界最好的高纯锗暗物质实验结果等一系列重大成果;与山东省合作建设先进核能技术科研基地,以清华大学高温气冷堆等先进核能技术为龙头,吸纳、集成上下游的先进技术成果,助力我国能源技术转型升级、“双碳”战略实施和学校核学科发展,依托基地建设的“宽能谱超高通量试验堆”项目已经入选“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青海省合作建设“宽视场巡天望远镜(MUST)”项目,建成后光谱巡天效率将达到目前国际领先水平的10倍,有望在宇宙起源、暗能量暗物质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正在与福建省推动合作建设“实验地球(EXCEL)”项目,致力于打造世界上第一座封闭式、在近自然情景下进行多控制因子耦合实验的超大型实验研究平台,突破地球实验瓶颈,为未来地球健康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学校与天津市、福建省、四川省、贵州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宽视场巡天望远镜(MUST)”设计图

二、积极拓展与中央部委、重点企事业单位的全面合作

五年来,学校与商务部、中国科协等6个部门,与中核集团、中国华电等23家央企,与国防大学、故宫博物院等13家重点企事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持续推动与合作单位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战略合作。

(一)中央部委合作

2020年,学校根据建设发展需要,与商务部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推动双方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领域的全面合作。2021—2022年,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学校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助力学校医药健康学科群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学校与中国科协、国家文物局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持续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二)重点企事业单位合作

学校积极拓展、持续推进与央企等重点企事业单位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特点突出、高层次研究人才聚集、高水平科研设施集中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五年来,学校与国家电网、中核集团、中国银行、中国移动、中国融通、中国船舶、中国交建、中国卫星、中国华电、中国能建、国家电投等央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推动成立清华大学-国家电网新一代电力系统联合研究院、清华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究院等一批联合研究机构。

20220924-国内合作办-现有校地合作研究院分布-无-现场.png

学校与国家电网、中国科协、航天科工、中核集团等单位开展合作

以学校与中核集团的合作为例:五年来,学校先后与中核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合作协议、核能制氢冶金耦合技术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学校与中核集团等单位联合发起成立高温气冷堆碳中和制氢产业技术联盟,推动高温气冷堆制氢技术和产业发展,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打造世界一流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协同攻关联合体。

五年来,学校与中央部委、重点企事业单位合作始终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学校与院系的核心使命和发展目标。特别是围绕“双碳”等主题进行布局,与国家电投、华电集团等大型能源央企持续深入对接,共同探索和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同时,学校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校内部门与院系,推进跨院系的对外合作重大事项,不断提升合作管理与服务水平。

三、加强校地合作研究院规范管理,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

学校自1996年起先后建立了16个校地合作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将其作为校地合作的重要桥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途径和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些研究院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进行布局,成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现有校地合作研究院分布

为服务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2019年8月,学校与上海市合作成立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致力于打造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深度融合的新型创新载体,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2018年12月,学校依托美术学院与青岛市合作成立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助力学科建设发展。

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成立仪式

为促进研究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学校认真落实中央巡视整改工作要求,系统梳理评估研究院发展现状,针对性制定整改方案并推动落实。以此为契机,从平台公司、成果转化、人事管理、教育培训、返校经费和管理体制等6个方面大力推动研究院完成全面改革,理顺研究院管理的体制机制,持续提升研究院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持续做好研究院规范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并实施《清华大学地方研究院管理规定》《清华大学派出研究院管理规定》及人事管理、绩效考核、违规行为等专项管理办法等。

除加强规范管理外,学校还注重引导研究院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在学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0创新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明确研究院使命定位和目标任务,支持引导研究院聚焦大项目、建大平台,强化研究院对学校重点部署任务和学科建设的平台、资源支撑保障作用。各研究院深度参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如清华珠三角研究院承担粤港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主体任务,支撑工程物理系粒子应用项目入选首批启动重点项目;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承担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浙江分中心建设任务,并建设柔性电子、航空发动机科研基地;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促成集成电路上海市重大专项落地等。此外,通过建立各研究院成果转化办公室和技术转移工作队伍,编制研究院推介手册,面向重点学科方向组织教师成果路演活动和闭门发布会等方式,更有力地服务学校技术转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推动校地合作研究院转型发展,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党中央更加强调科技创新要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做好区域内统筹布局和整合协同,坚决推动研究院转变发展定位,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学校统筹整合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力量,与广东省联合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全方位投入国创中心建设。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以下简称“珠三角院”)作为国创中心的承建主体,自2019年10月以来,深度参与国创中心建设,在建设方案编制、落实审批申报、管理体系构建、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协调推动学校工程物理系粒子技术平台通过国创中心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论证,成为国创中心总部首期建设的4个重大技术研发和中试平台之一,目前正在按照“粒子应用中心+产业平台+示范应用基地/示范医院”一体化规划,努力建成我国综合性最好、水平最高的粒子应用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仪式

为使珠三角院更好地承担国创中心综合成果转化平台功能,继续发挥在国创中心建设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目前省校双方正在就珠三角院融入国创中心总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综合服务能力进行深入探讨。此外,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作为国创中心首批9个产业技术与转化示范机构之一,现已启动国创中心深圳分中心建设工作,并正在着力筹备“新能源技术”和“城市数字化”两个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申报和建设事宜。

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创新校地合作模式——以支持柔性电子技术平台建设为例

柔性电子作为学科高度交叉融合产生的颠覆性科学技术,为后摩尔时代器件设计集成、能源革命、医疗技术变革等更新换代提供了创新引领,是我国自主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学校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积极发挥多学科优势,聚焦柔性显示、柔性传感、柔性固体器件与健康医疗等重点方向,探索建立了“校内虚体、校外实体”的创新发展模式:在校内,于2017年8月成立虚体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柔电中心”),交叉融合校内柔性电子的不同研究领域,组织多院系联合开展柔性电子技术的前沿研究;在校外,于2016年12月与浙江省签署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校地合作研究院的“桥头堡”作用,挂靠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组建“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柔电院”),建成总值超亿元、建筑面积近万平米的柔性电子技术相关实验、中试和应用研究平台,重点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化研究。

五年来,柔电中心和柔电院紧密结合,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建立了“潜在需求—技术应用示范—创新产品研制—应用技术研发—基础研究”的逆向技术创新链条,实现“校内虚体”与“校外实体”的有效贯通,推动校地协同成果转化,深化校地共建融合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如研制柔性可穿戴电子医疗器械设备抗击新冠疫情,自主研发国际上第一条柔性集成器件生产小试线,研发柔性芯片及柔性微系统,为国家冰壶集训队、国家冬季两项集训队提供专业化测试系统研制等服务。

柔性电子“校内虚体、校外实体”的校地合作发展模式

目前,柔性电子发展模式已由“校内虚体、校外实体”迭代发展到“双实一体”。2022年6月,经国家机关批准,学校正式成立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实验室按照“一体两翼”总体布局,由校内二级实体机构与柔电院共同组成,校内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柔电院以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化为主,两者决策一体化、业务一体化,以全新模式打造一支研产融合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清华新闻网9月24日电)

供稿:国内合作办

编辑:陈晓艳

审核:周襄楠 郭玲

2022年09月24日 11:00:2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