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第十五次党员代表大会 - 正文

【我们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新闻学院:打造全媒体人才培养高地,讲好中国故事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第十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在学校开启新百年第二个十年新征程、全校师生员工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肩负着汇聚智慧、形成共识、统筹规划、引领发展的重要使命,既要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学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也要认真分析新形势新问题,为学校新百年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谋定方向、擘画蓝图。

为迎接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的召开,我们特推出“我们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报道,多维度、立体化地呈现学校及各单位近年来事业进步的新面貌,展现新时代清华人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气神,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好经验。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自清华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新闻学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持续加强政治思想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贯彻“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素质为本,实践为用”的办学理念,聚焦党的新闻事业,主动担当作为,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国际化办学、实践教学、学科融合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清华特色。

“新闻学院不只是清华大学战略性布局的学科,更要成为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学科。”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强调,“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闻学院要改革奋进,重新定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领学科发展,努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新闻学院围绕党和国家对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深度需求,结合全球新闻传播业态变化,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指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历史为参照,积极落实多样态学术科研工作,推进“芯片式”全媒体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国际传播人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产出了一系列丰富的科研及实践成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耕学术科研,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近年来,社交媒体、智能传播等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加速了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和创新。为培养更适应新业务环境的新闻传播人才、发挥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和观念塑造作用,推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新闻学院在学术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力,致力于全面建设国际一流新闻传播学院。

巩固优势、凝练特色,以学术科研筑牢学科根基。“新闻学院虽然规模小,但平台大,虽然人数少,但能人多,要形成合力,形成共识,共同推动发展。”正如学院党委书记胡钰所述,五年来,学院着眼于学科前沿问题,取得丰硕的学术科研成果。学术活动“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暨新闻传播院长高峰论坛”“清华文创论坛”“清华国家形象论坛”“中非国际新闻报道论坛”“清华财经新闻论坛”,教学活动“人文清华”“清华新闻传播前沿讲座”“清华文创讲座”等已形成学院品牌。学术期刊《全球传媒学刊》于2019年跻身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行列,获得历史性突破。

紧跟时代、开拓创新,着力打造学科实验示范基地。为推动虚拟现实技术、无人机采编与人工智能等传播新领域的教学与科研,新闻学院建成融媒体平台和认知传播平台并积极投入使用,在新闻传播学科自身的创新驱动下,新技术的加入为处于学科交叉口的新闻传播开拓新的研究范式,培养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引领带动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如今,新闻学院未来媒体实验室已建成国际化、开放式、多层次的教学实验平台,为学科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2年4月,学院成立20周年之际,元宇宙文化实验室成立,在数字人、机器人制作方面居于全国高校领先地位。

认知传播实验平台

五年间,新闻学院落实全媒体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新闻叙事“采写编评摄录”搭建教学体系,进一步推广完善由《清新时报》《清新视界》及《清影工作室》构成的“清新传媒”教学实践平台。截至2022年3月,《清新时报》已发行纸质刊物282期;《清影工作室》学生各类纪录作品达1000多部,多部电影进入院线,其中110周年校庆献礼影片《大学》备受好评,《喜马拉雅天梯》《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六百年》等电影广受瞩目。

纪录电影《大学》首映礼

立足中国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新闻学院稳步推进国际化办学模式,创新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传播人才,以呈现新时代中国的客观全貌,助力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发挥学术资源优势,牵头举办国际盛会。新闻学院实践教学、国际化办学模式在全国均处于引领地位。2018年,学院牵头组建由16个国家的22个机构参加的亚太新闻传播学会联盟(APCA)并当选联盟主席单位,学院陈昌凤教授担任APCA创始主席,并于2021年再获连任。2022年,学院成功举办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简称IAMCR)2022年会,成为中国大陆首个成功举办国际新闻传播学界顶级学术会议的新闻学院,极大提升了中国国际话语影响力。

亚太新闻传播学会联盟成立大会后合影,新闻学院陈昌凤教授为首任主席

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2022年会开幕式与两场全体大会发言嘉宾

服务国家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新闻学院形成包括“国情调研”“大篷车课堂”和“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在内的“中国-亚洲-世界”“三合一”国际传播人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团队发挥学院国际传播方向的经验与资源优势,带领学生走到基层,与中国基层新闻实践相对接;走到亚洲,与中国周边文明交流相对接;走到全球,与国际交流和全球胜任力相对接。这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多年来,该课程共组织近50次国内外课程实践,逾千名学生参与,并在实践调研中聚焦“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国家形象海外认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示范效应探析、中国在非投资风险和机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切实问题,产出56篇调研报告、学术随笔与政策建议,在亲身实践中传播中国、传播世界。新闻学院多名优秀毕业生获得中国新闻奖、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荣誉,为我国主流媒体、国家公共服务部门等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国际传播人才,为更好传播中国、传播世界建言献策。

2018年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在巴西

2022年大篷车课堂在卡若拉冰川

过去五年间,新闻学院立足学术与科研实践,着眼国际化合作,在全媒体人才培养与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面对全新的发展阶段与发展形势,新闻学院将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把握立德树人主业,努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继续夯实基础,锐意创新,以人民利益为己任,将新闻传播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肩负起“后真相”时代舆论引导的重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助力国家形象传播,为党和国家的新闻事业贡献清华力量。

供稿:新闻学院

编辑:李华山

审核:郭玲

2022年09月16日 09:37:46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