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第十五次党员代表大会 - 正文

【清华新思】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清华力量

——记清华大学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的纵深实践

    ●记者 周襄楠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2020年3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清华大学医学院考察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和诊疗救治工作时说。

一年之后的今天,清华大学在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方面,已经硕果累累。

医学院张林琦教授攻关团队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已经解析了病毒与蛋白结合的关键结构、成功分离出几百株抗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及编码基因,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全集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护航春晚彩排(截图来源:CCTV-1《朝闻天下》栏目)

由清华大学、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全集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亮相春晚彩排现场,车内装载可在45分钟内实现“样本进-结果出”的全集成芯片实验室系统,系统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50拷贝/毫升。

由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赛实验室和奥地利Nanographics公司、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学技术大学合作的新冠病毒高清科普影像于1月21日问世,最新的3D影像也展示了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之初的瞬间。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教授团队在医学界权威学术刊物刊文“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的经验与思考”,推广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的中国经验和思考。

不只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科研攻关一线。

“聚焦重大现实问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必须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克服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的弊端,全面提升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科技能力。”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强调。

在清华大学近年来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一批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重大现实问题的成果引人瞩目:

航天航空学院李路明团队攻克了多项世界难题,研发“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开创了我国有源植入医疗器械超越进口的先河。

清华研发的全球首个质保10年可体外充电的变频脑起搏器系统(图片来源:航院)

能动系吕俊复等构建了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理论和关键技术体系,研制成功了世界上容量最大、参数最高的60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

水利系金峰、安雪晖研究团队开创了混凝土自流充填堆石空隙新技术路线,推广的堆石混凝土坝是唯一由中国人发明、得到国际大坝委员会认可的新坝型。

……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是清华大学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具有清华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体系正在日渐清晰:在科学研究方面体现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指引,使得更多的教师能够将精力投入到解决现实的重大问题上;把每个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单打独斗变为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划的产学研合作行为,这是推进产学研合作走向深入的核心方式;与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或者骨干企业进行密切的合作,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和共建联合研究机构的形式搭建大的产学研平台,面向共性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乃至进行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等方面全要素、全链条的合作。

 重点推进与国内外龙头企业的合作

在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时候,电机系陆超副教授与国家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专家们举行了多次网络讨论会。2019年年底立项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基础信息的实时辨识与分析技术研究”工作,来不及等疫情过去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陆超牵头的项目只是清华大学-国家电网新一代电力系统联合研究院实施的众多研究项目中的一个。清华电机系与国家电网的合作,已经进行了数十年,在提倡清洁低碳的新时代迎来了能源革命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近五年,清华大学和国家电网公司的各类型科研项目,平均每年合同额超过6000万元人民币,双方共同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10项。

2019年11月8日,清华大学-国家电网新一代电力系统联合研究院揭牌(李派 摄)

电机系与国家电网的合作,也逐渐从技术方面的合作,拓展到人才和培训等多方位的合作。2016—2020年,电机系共有201名毕业生到国家电网及其下属单位就业,约占到国家电网就业的清华毕业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清华重点推进各学科与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逐步形成了具有清华特点的、“顶天立地”的多层次科研合作体系——从最初的开展项目合作,发展为建立校企战略合作关系,再到共同建立研发机构、发起产业联盟,再到学生实习就业,再升级为重大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一步步走来,稳扎稳打。

仅在2019年,清华大学就与中国移动、中国商飞、中国一重、东方电气、华为公司、中国信科等一批骨干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2016—2019年,清华大学共新建(续签)联合共建科研机构141个,覆盖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以及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16个国家,极大地促进了创新创业全面发展。

2020年12月3日下午,清华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究院在清华大学工字厅召开管委会第二次会议。(图片来源:科技开发部)

在与重点企业积极推进全方位合作的同时,清华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2018年,佛山与清华双方成立清华大学校内首个校地合作研究院——清华大学佛山先进制造研究院,同期设立“清华-佛山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专项资金”,拨出专款重点支持科技前沿技术、良好产业前景的清华项目。

“近年来,面向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结合学校的学科发展,清华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清华大学科研院副院长、科技开发部主任张虎说。

打造校地合作桥头堡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原老院长冯冠平获得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表彰。

20世纪90年代初期,支撑深圳经济发展的加工贸易业出现严重滑坡,促使深圳开始寻找科技资源以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一时期,清华大学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中,深感高校和企业之间、科研成果和市场产品之间存在巨大断层,亟需建立一座桥梁。校地双方需求不谋而合,决定在深圳建一所研究院。得知消息的冯冠平主动请缨,决心去实现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梦想。

1996年,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简称“深研院”)由清华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创立,确立了“四个结合”理念——学校与地方结合、研发与孵化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国内与国外结合,让深研院在调配和整合资源方面更灵活创新、高效务实。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研院打造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研发平台、人才培养、投资孵化、创新基地、科技服务、国际合作六位一体,现已累计孵化企业2500多家,培养上市公司22家。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外景(图片来源: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在距离深圳1300多公里的浙江嘉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简称“长三角研究院”)应运而生。200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班长的十一届浙江省委提出了“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战略思路,长三角研究院是这个战略的先行者。建院以来,该院秉承“依托清华、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的建院宗旨,先后组建了9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19个创业孵化平台,“十三五”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5项,申请专利551件。2014年5月11日,长三角研究院发展成果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肯定,要求“建设成为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外景(图片来源: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在合肥市,巨灾科学中心是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简称“合肥院”)正在研发和建设的重大科技平台。合肥院是由清华大学与合肥市政府共建的派出研究院,也是新型产学研的成果转化基地。巨灾科学中心已建成的气象灾害综合模拟实验装置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灾害环境实验平台,耦合灾害种类世界第一,所研发的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已经在合肥、佛山、武汉、徐州、烟台等30多个城市投入使用。

深研院、长三角研究院和合肥院是清华大学16家地方研究院和派出研究院的代表,它们遍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四川、安徽、浙江等地,成为清华大学与地方进行合作的纽带,当初建院的愿景逐一开花结果: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孵化的首家集成电路企业江苏卓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上市;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的“合成气/蒸汽联产水煤浆水冷壁煤气化炉”项目,获2018年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多约束条件下的电网安全分析与运行优化理论”等两项工作,获四川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

“现在,地方研究院和派出院,已经成为清华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开展校地合作的桥头堡,是学校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内合作办公室主任牛犇说。

建设成果转化体系

2018年7月19日,在全球最大的可编程芯片(FPGA)厂商赛灵思(Xilinx)收购中国芯片初创公司深鉴科技之后不久,三位创始人——清华大学电子系1998级、2004级、2011级校友汪玉、单羿、姚颂就用刚刚拿到手的美金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设立“孟昭英讲席教授基金”,用于支持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以及设立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刘润生励教励学基金”,支持教师队伍与学生的培养。

深鉴科技创始人捐资母校清华(图片来源:清华大学电子系)

在研发了深鉴科技的核心技术神经网络加速器之后,汪玉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向了多智能体的协同,并于2020年初开始担任电子系主任,成为全校为数不多的“80后”系主任之一。

深鉴科技是清华电子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来的第一批企业,也是第一例清华教师深度参与知识产权转化并成功回馈学校的企业。它的诞生和整个产业化闭环的背后,离不开清晰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教师企业兼职政策等制度化保障,以及清华对于创新创业这件事情本身不遗余力的支持。

深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生态体系对于科技类公司发展的重要性,走上系主任的岗位之后,汪玉在前人的基础上完善电子系的成果转化新模式,把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作为电子信息学科的成果转化平台,帮助清华电子信息相关教师梳理整个技术产业化的流程,协助老师们的科研项目找到合适的社会资源实现技术落地。

“带领电子系的老师们进行成果转化是一件令我无比兴奋的事情,我愿意将这件事情一直推动下去。”汪玉说。

从加强成果转化的队伍建设,到设立技术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会等指导体系,再到加强开放协作,推动技术、人才、资本、空间、政策服务等创新资源要素的深度融合,清华正在着力提升整个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体系的水准。

另一方面,清华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从“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到“校长杯”创新挑战赛、清华校友三创大赛,从清华x-lab到iCenter,从成体系的创新创业课程到技术转移硕士项目,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也为清华师生成果产业化提供了厚植的沃土。

校长邱勇一行参观第38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李派 摄)

“目前,清华大学不仅有专利许可、转让、作价投资等模式,还越来越多地出现既有许可又有投资等混合模式。此外,在知识产权作价投资之后,清华大学还对合作研发产生的新的知识产权再进行许可,这有助于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清华大学的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提升也是一种反哺。”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王燕介绍。

题图:何康

图片设计:贺茂藤

编辑:李华山 李若梦

审核:吕婷 李晨晖

2021年02月27日 11:45:3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