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冬奥 · 清华 · 向未来 - 正文

为每一位冬残奥运动员定制“秘密武器”

● 记者 吕婷 学生记者 葛瑞 何思萌

山峦绵延,白雪皑皑。在张家口赛区越野滑雪比赛的现场,一道身影破风向前,激起层层雪浪。

“中国万岁!”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杨洪琼振臂高呼。在本届北京冬残奥会上,闭幕式旗手杨洪琼勇夺三金。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就在距离比赛不足一个月时,杨洪琼面临一项重大挑战——滑雪架变形。

正在冬残奥备赛现场为运动员服务的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季林红得知后,带领团队快速打造出适合杨洪琼身体状况的新雪架。

过去四年里,季林红团队曾为许许多多冬残奥运动员定制过专属的“秘密武器”。

2018年起,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智能与生物机械研究室主任季林红担任“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残奥运动员运动表现提升的关键技术”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为运动员的分级选材、训练监控、技术动作优化、专项辅助器具装备、伤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科技保障,综合保证训练过程和比赛过程能够发挥运动员的潜力。在科技的催化与推动下,残疾人运动健儿们不断探索运动的极限,打破生命的疆界!

没有一模一样的滑雪架

在冬残奥会运动员即将进入闭环前,季林红带领团队到各个队里开展了例行检查,观察各种器械是否正常运作、运动员们训练数据是否稳定。在越野滑雪队检查时,坐姿运动员杨洪琼向团队请求帮助:她的滑雪架出现了严重变形。

杨洪琼很着急:“滑雪架相当于是我的腿,腿不好,肯定不能取得好成绩”。与此同时,毛忠武、王诗瑀、李盼盼三位运动员的滑雪架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摔瓢了”、用着“不舒服”等情况。

正在冬残奥现场为运动员服务的季林红立刻作出决定:“赶紧重新设计、重新制作,不计成本!”

越野坐姿滑雪架个性化设计迭代

比赛迫近,必须争分夺秒。季林红团队迅速测量四位运动员的“坐下高”“腰宽”“背宽”等12个身体指标数据。为了滑雪架能够完全贴合坐姿越野滑雪运动员的身体情况,团队调取了几位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综合数据,了解了他们的具体需求,为每个人贴身打造了独一无二的滑雪架。

3月6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残奥越野滑雪女子长距离(坐姿)比赛举行,中国选手杨洪琼夺得金牌。(图片来源:新华社)

用上了称心的滑雪架,杨洪琼在冬残奥会越野滑雪比赛中势如破竹,包揽了女子坐姿组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3个项目金牌,成为中国参加冬残奥会历史上首位“三冠王”。毛忠武在残奥越野滑雪男子18公里(坐姿组)比赛、残奥越野滑雪男子短距离、残奥越野滑雪男子中距离坐姿比赛中,夺得1金2银。

“运动员有什么需要,我们第一时间帮他们解决。我们的任务就是服务好冬残奥运动员。”季林红团队承担了越野滑雪、冬季两项、单板滑雪、高山滑雪、轮椅冰壶和残奥冰球六个冬残奥国家队运动员的训练与专业器械保障工作,切实解决了一大批冬残奥运动员肌力不对称、运动器械不完善等问题。

在本届冬残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18金20银23铜共61枚奖牌的佳绩,历史上首次位列冬残奥会金牌榜和奖牌榜的榜首。

历史性跨越的背后,季林红团队秉承科技服务冬残奥的初心,步履不停,功不可没。

一人一策,因人而异

团队成员路益嘉至今记得四年前首次到实地考察运动员身体和训练情况的场景:“我们11月份到了越野冬两队的双峰训练基地,山上很冷,训练条件非常艰苦,但是运动员们的奋斗热情很高昂。我们真的很想用自己的专业帮他们做点什么。”路益嘉说。

季林红团队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测能耗

细心检查了每位运动员的残疾状况后,他们发现运动员的残疾状况千差万别,包括肘上截肢、肘下截肢、畸形、下肢截肢、上肢截肢、截瘫、小儿麻痹症等各类残疾症状。这意味着他们所需的运动器械的尺寸、重心位置等不可能一致,必须针对每个运动员的特点专门设计和制造专属“秘密武器”。

用于异常体态检测的动作捕捉系统

为了满足每位运动员的需求,团队与教练员、运动员深度沟通,提出“一人一策”的基本方案。在自主研制十多套测试设备及分析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对每一位运动员进行数据监测、分析,并结合比赛规则、运动员人体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能力训练方案,确保训练程度科学可控。

用于高山滑雪分级的平衡板

比如在高山滑雪项目中,选手要以之字形滑行通过标注旗门,俗称“打旗杆”。运动员在高速过门打杆时,腿很容易被杆抽伤,训练专用的连体裤只穿两天就被抽得全是洞。部分运动员因为截肢留存部分太短,佩戴的普通护具很容易从残端脱落,索性只穿一个马甲护具防护身体主段,这就导致在撞杆时手臂经常青一块紫一块,还有被冻伤的风险。

个性化定制的小臂护具(图片来源:新华社)

团队发现这一情况后,收集了运动员的不同需求,用低温热塑材料专门定制个性化护具,改进运动员的护具和手杖,实现全面防护,极大地提升了防护效果。

季林红说:“运动员的残疾症状、残疾程度、参与项目不同,需求就不同。滑雪架、护具这些比赛和训练的辅助器具肯定不能量产,要因人而异,才有效果。”

将器械与人融为一体

“对于下肢残疾的运动员来说,滑雪架就是他的脚。”季林红说,“如果能把雪架和身体融为一体,那运动员就一定能自如地控制身体和动作,滑得自然就快。”

残疾运动员射击时的脑电测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冬残奥运动员的训练主要围绕运动员身体机能本身,而忽略了辅助器械的功能。季林红团队长期参与残疾人器械研发工作,对于残疾人可能面临的种种现实困境有深度掌握,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机合一”的运动员表现提升方案。

团队研发了专门的实验平台,通过传感器收集运动员训练时的数据,并在系统中进行监测,包括身体参数、代谢情况、肌肉发力情况、用力效果等,通过量化测试来优化运动员的动作、发力等情况。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研发专门的训练模拟器和个性化专项器械,让运动员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越野滑雪模拟器平台测试

“残奥运动员都很‘玩命’。”季林红说。语气中既有敬佩,也有心疼。

在训练过程中,季林红团队发现不少运动员存在肌力不对称的情况。“他们常常感到腰痛、背痛,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运动损伤,有可能是因为残疾导致了运动员某些肌肉力量不够。”

“比如左臂截肢,只能用另一只胳膊发力,这条胳膊上的肌肉特别强,而另一侧肌肉就很弱,这就是肌力不对称。”季林红解释道。在高水平竞技中,肌力不对称严重限制了运动员水平的提升。

肘下截肢运动员在辅具帮助下做俯卧撑训练

为了补齐运动员核心肌力不对称的短板,团队研发了一系列训练器械。针对单侧手臂截肢的运动员,就为其定制上肢残端辅具,让他可以通过做俯卧撑训练肌肉;如果缺少下肢,只能用一条腿发力,就为其配上专门的义肢,训练两侧同时发力;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在高山滑雪项目中极为重要,团队就设计了平衡架用于训练……

“肌力不对称问题的解决,使训练过程事半功倍。既减少了运动员运动损伤几率,还有效提升地了运动员的核心能力,大大提高了比赛成绩。”季林红说。

让科技创新更有温度

冬残奥会开幕式上,“同心圆”蕴含的团结一心、并肩前行的概念感动了无数人。在科技备战冬残奥的过程中,季林红团队也与运动员心手相连、与教练员密切配合,组成齐心协力的“同心圆”。

“我们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从运动员的需求出发,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帮助运动员挖掘潜力、提升成绩。”季林红在团队里反复强调,不能只看训练数据,要听运动员的真实想法,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有时,‘过度照顾’反而会让他们产生压力。我们要格外注意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实际需求”。

季林红(左一)同越野冬两队外教伊万交流

机械工程系2018级直博生刘凯奇主动请缨,承担两年的驻队任务。一旦运动员有问题,他就立刻反馈给团队迅速解决。服务期间,刘凯奇与领滑员闫寒寒、高山滑雪运动员岩巩住在一间宿舍,每天帮助运动员们搬雪架,与运动员密切沟通。连着两年,刘凯奇都没回家,和冬残奥运动员们一起在队里过年。“印象最深的是过年时,十多个高山滑雪坐姿运动员排了一个舞蹈节目,特别喜庆、活泼。”北京冬残奥会落下帷幕,刘凯奇衷心为运动员朋友们的优异成绩感到开心,“我现在拥有了一个奥运冠军的朋友圈!”

季林红在冬残奥现场为冬季两项运动员调整装备(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科技备赛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据,更是真诚相待、将心比心。每次测完数据,团队会立刻写出中英双语的报告反馈给运动员和教练员,针对性地协商改进方案。一条条有用的建议、一次次温馨的提示,让运动员和教练员也对团队给予更多信任。逐渐地,团队与运动员、教练员们的协同机制越来越高效。

季林红团队同高山滑雪队坐姿运动员和外教合影

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是一笔有温度的奥运遗产,将温暖带给更多特殊需求群体。为备战本次冬残奥会,季林红团队研制、开发了专项滑雪架、专项体能训练器、模拟训练器、增热保暖等多项新技术,助力中国健儿实现飞跃。未来,团队还将进一步系统研发残疾人运动器械,让运动员们专属的“秘密武器”飞入千万家,服务更多的残障人士,让他们也能充分享受驰骋冰雪的快乐。

冬奥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春天已至,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自信地迈向冰雪运动场。

阳光满溢,晶莹剔透的雪花交织着心中永生的热爱。

着一袭定制雪服,逆风而上,拥抱梦想,勇敢开拓生命的无限可能!

踏一架专属雪板,飞驰而下,播种希望,共同迎接残疾人体育事业新的春天!

(清华新闻网4月4日电)

编辑:吕婷 陈晓艳

2022年04月04日 10:52:37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