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冬奥 · 清华 · 向未来 - 正文

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张利解读“雪如意”

来源:新华社 2-18 马思嘉 董意行

河北张家口,太子城畔,群山之间,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见证了人类极限;清华大学附近一栋大楼里,微缩版“雪如意”旁立着一个画架,写意的笔触记录着设计师灵感迸发初期到“雪如意”最终成型的构想。

“雪如意”因外形酷似吉祥摆件“如意”而得名,是我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地,承接北京冬奥会跳台滑雪、北欧两项的比赛。“雪如意”中段有两个跳台,落差在90米至140米之间,运动员通过助滑、起跳、飞行,最后落地,需要承担极大生理和心理考验。

据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世界上大部分承担过冬奥会跳台滑雪项目的场馆赛后都处于无法可持续利用的状态,对于团队来说,除了要设计出符合国际标准的赛事场馆,还要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并实现自然足迹最小、赛后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雪如意”所在的山谷落差和形状与竞赛需求高度契合,被认为是“天生的”跳台滑雪场地。然而,它却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冬奥会场馆群建设中工程量最大、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

建筑团队拿到一条经过专家严密计算得出的赛道曲线,开始思考这一“命题作文”:什么样的中国文化元素最符合这一曲线?圈椅的扶手、彩云、剑鞘、玉佩的钩子……“弄出来大概有100多个。”张利说,“如意”是所有熟悉中国文化的人都能认同的一个形象,因此团队在这一形象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如何实现最小自然足迹原则和可持续利用。

比起让“雪如意”不费力地“躺在山谷里”,设计团队最终选择费力地让它“四肢着地”——把尽量多的人工设施架离地面。“四肢着地和地面的接触面积肯定比躺着小,这样就会减少对山体表面的破坏,最主要的是小动物可以维持它们的迁徙而不被打断。”张利说。

最难的部分是“如意柄首”的圆环设计——这个可容纳近千人观赛、观光、举办各类活动的“空中俱乐部”重达3000多吨,耗费了设计团队最多心血。“在跳台出发区做一个挑起的大建筑,这个事情从来没有人做过。”

承重问题最为复杂。在张利所构思的数百幅“雪如意”草图中,可以见到顶部最初是个实心圆饼,而非如今轻盈的圆环结构,这其间是无数次的灵感迸发和自我否定。“这不是简单的造型需求问题,有了这个环以后,人将来在这个环状空间的活动和心理感受就都变得丰富起来了。”张利说。

为了让这个场馆服务更多人,建筑团队在赛道两侧分别修筑了可以登顶的台阶,供游客徒步观光。此外,张利等人还打破在赛道底部修建“反坡”以让运动员更快减速的惯例,在底部建造了一个最小尺寸的标准足球场,未来还可供举办近万人参与的活动。

“‘雪如意’处处都是心思。”张利说。比如,两条赛道做了不对称设计是出于防风考虑,视觉上也不影响美观;运动员助滑前有0.3秒环顾四周了解场地信息,这一瞬间就能看到古长城遗迹,心理上可能会有微妙变化……

这几年,张利频繁往来于北京和张家口,见证了张家口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一方面,但所有的变化最后是靠人体现出来的。”张利说,“特别是看张家口那里的人,在雪场工作的人,从他们的眼神、谈吐的自信再到对未来生活的预期,能看到特别明显的提升,这不言而喻。”

编辑:李华山

2022年02月22日 08:38:16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