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社会服务 - 正文

一场暴雨改变社会实践主题 灾区实地调查令大学生感慨

“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来源:北京晚报 2016-7-12 牛伟坤


  6月27日晚上9点多,清华大学“匠心”支队的9名准大二学生经过将近30个小时的颠簸之后,走出了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车站,迎接他们的是瓢泼大雨。他们不知道这场雨打破了织金县有气象记录以来日降水量的历史极值,降水量达305.8毫米!他们更没想到,这场雨令他们身处灾区,并不得不改变了原本设定的为三塘镇和珠藏镇幼儿园、小学提供改造方案的计划。

一夜雨后旅店成为“孤岛”

  6月28日早上8点,支队长林涛就急促敲门唤醒其他队员。“发洪水了,织金半个县城都被淹,现在停水停电!”

  “洪水?”开始还有些昏昏沉沉的队员们很快感受到了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伸手去取昨晚搭在床头的衣服,才发现衣服竟潮湿得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旅馆四壁湿湿漉漉的,雨水正不断往里渗透;桌上的手机,显示的电量竟然比充电前还要少;打开窗户,雨停了,街道上汪洋一片,到处弥漫的是黄褐色的水汽。

  幸亏队员们所住的旅店地势比较高,这里距离那条夜里暴涨后漫过河道、淹没街道的贯城河不足20米远。

  “未来7天织金大雨”、“坡顶超市面包已经脱销”、“前往三塘和珠藏的道路已封”、“全县停课”……一时间,大学生们有些手足无措,“感觉自己像是被困在了一个孤岛上”一样。

随机应变调整实践主题

  下一步怎么办?“匠心”支队的9名队员聚在一起紧急磋商。队员杨家为提议,既然遇到灾情,何不就洪水做些调研呢?提议得到了响应,大家很快达成共识——将此前的“乡村幼儿园改造实践”临时变为“织金县防洪抗灾情况调研”。
 
  这意味着,实践队此前做的所有前期准备工作都作废了。除了心疼之外,更让队员们困惑的是没做过任何防洪抗灾调研的前期准备,也没有经验和知识储备,不知调研该从何处下手。

“匠心”实践队队员们硬着头皮,开始连夜设计问卷、分配任务。齐琦回忆说:“我们最初的思路是按照医院、警察、商家、学校等不同的职业类别,去了解当地的受灾情况。”

洪灾一线感受生命韧性

  然而,第二天一早,当队员们走出旅店穿着雨鞋真正站在几乎没过小腿的淤泥里时,他们才发现,真实的灾情面前,任何预设的问题都失去了意义。

  刚刚开业没几天的小餐馆,天花板上还挂着庆祝的彩旗,全新的桌椅却被冲得七零八落;商店里,主人储存的货物被洪水裹挟而去;一辆辆卡车驮着从水里拖出来的报废汽车缓缓驶过……   

  洪水所到之处满目狼藉,令人触目惊心,然而更令队员们感觉到震撼的是,灾区人民悲伤过后的平静,“没有之前自己想象的那种哭天抢地、悲痛欲绝,死里逃生之后,人们很快振作起来,生活还要继续。”薛峻峰感慨道。齐琦对于自己走访过的一户商家印象极为深刻,作为县上各家小商店的进货源头,这家商户老板声称自己的损失得有个“上千万”。然而,悲伤慌乱之后,老板却是一脸淡定,“这就是生活。”

  洪水消退的道路很快被扫干净,菜市场里的摊贩恢复营业,几乎一夜之间,织金县城内就出现了很多“义诊台”、“义务救济食品站”、“爱心充电站”……一股无形的暖流驱散着洪灾积压在人们心头的阴霾。

  织金县所见所闻,特别是当地民众万众一心抗洪救灾的平静与坚忍,决心与气度,让清华大学实践队的队员们感受到强大的力量。“处在那样的环境里,你真的就会感觉到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即使你一无所有了,但你也不是孤独无助的一个人。”   

  洪水过后,“匠心”实践队还是挤出时间完成了先前的幼儿园改造计划。目前正抓紧时间整理手上的走访记录,将了解到的居民受灾情况、政府应对措施以及相关建议形成报告。

  与洪灾的零距离相处,势必将成为他们这个夏天抹不去的回忆。对于一直想要成为一名建筑师的杨家为来说,此次经历更让他感受到了自己职业的神圣感,“建筑就是用来防御灾害、给人们带来安全感的,我觉得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可能都跟灾害分不开了。”   

编辑:苑苑

 

2016年07月13日 16:02:0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