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生调查报告直面农村痼疾惊动总理
千龙网 2005-07-05 17:16:19
本网记者于振华7月5日北京报道 日前,清华大学大二学生李强的一篇调查报告《乡村八记》受到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赞扬,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乡村八记》直面农民入不敷出、增收难等现实状况,让人感受到中国农民的辛酸。而李强深入农村调查实践以了解社情民意的精神,也让专家们叫好。
专家认为,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同学们真正深入基层、贴近工农、了解国情、热爱专业,激发他们的理性思维,珍惜和把握时代为当代青年学生创造的历史舞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乡村八记》获得总理高度赞扬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今年春节前深入太行山区实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一份名为《乡村八记》的4万字调查报告。《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读后将这份调查报告寄给了温家宝总理,4月28日,温家宝总理亲笔给范敬宜复信,对李强同学的农村调查给予很高评价和热情鼓励。

“没想到,报告写得太好了,大大超乎我的预期。”6月16日,清华大学召开的“学习温家宝总理批示座谈会”上,李强的指导老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李彬介绍说,李彬还将调查报告送给了院里的其他老师及领导,其中包括院长范敬宜。
“我怀着惊异的心情,用了整整一个晚上和一个早晨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李强同学这篇农村调查报告,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范敬宜介绍说,一位在校学习的大二学生,能够利用短短的假期,如此深入地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写出这样一篇客观、深刻、翔实、生动的反映当前农村现状的报告,令人振奋,也令人深思。
范敬宜认为,这篇报告反映的农村现状有很大的代表性,虽然作者调查的地方并不多,主要是晋中地区农村的状况,但对于华北、西北、东北等区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因此,它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不仅对农业部门,而且对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乃至各级党政领导部门,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这篇报告通篇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范敬宜说,它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又不回避当前农村出现的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在揭示农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时,不是单纯的指责和抨击,而是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指出问题的由来和发展。更可贵的是提出了个人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尽管不一定成熟),因此令人信服。
“我觉得这是一份值得推介的调查报告。”范敬宜说,他很快将它寄给了温家宝总理。4月28日,温总理亲笔给范敬宜复信,工工整整的毛笔字,整整写了两页。
温家宝总理在信中说:“《乡村八记》是一篇有内容、有建议的农村调查,记事真切、细致、生动,读后让人了解农村的一些真实情况,给人以启示。一位二年级的大学生如此关心农村,实属难得。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切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
《乡村八记》直面农村现实状况
早在温家宝总理给范敬宜复信之前,《人民日报》4月3日就刊登了李强的《乡村八记》的第一部分,编者将之称为整个调查中“最平实、精彩的一部分”。6月16日,《人民日报》又刊登出全文八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直面农村的农民入不敷出、水利设施荒废等现实状况。
“这个村大部分人家以农业为主。”李强在《乡村八记》中描述道,有一家农民种着13亩地,种植作物主要为玉米和黄豆,种的小杂粮和菜主要用于自食,还有半亩万寿菊。这个农户家有农用机械车一辆,平时跑跑运输,做些买卖。
从一笔笔明细账中可以看出,这个农户的收入来自农业、副业和工商业,支出主要是税费支出、家庭吃用支出、教育医疗费用支出和农机支出。这个农户在村里算是情况比较好的,可是辛劳一年竟然入不敷出!
当地人极其重视教育,不惜一切代价供子女读书。20多年来,已经出了十多位大学生(含大专),年轻人普遍读完初中。但代价也是很沉重的,据该村老支书估计,教育支出普遍占到家庭总支出的70%以上!
该村老支书说,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有提高,每天两顿白面是没问题的,家家有电视,60%有电话,1/3有摩托车或是农用车。温饱解决了,基本生活可以保证,但仍然很穷,缺钱花。以农业为主,无矿产资源,与有煤的地方相差太远。打工的人也比较少。农民的个人实力有限,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活动,也很难应对市场的变化。
农村问题比较大的是水利事业。村子紧靠一条河,但村里没有任何水利灌溉设施,耕地全为旱地。以前的水利设施因为疏于管理荒废掉了。如何充分调动村集体的力量,为整个村子服务,是政府和村民需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重农抑商”仍然是乡村社会的主流价值判断,农户之间缺乏通过合作协商使团体利益最大化的精神。在一个被称作“青椒之乡”的村子里,虽被称作“青椒之乡”,但村里的主要作物为玉米,青椒种植面积只有318亩,不及总面积的1/5,种植青椒的农户,最多只有总户数的一半多,青椒种植还远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问及原因,支书说:“农民太保守,意见无法统一。”
深入调研体会中国农民辛酸生活

李强的《乡村八记》一经发表,迅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李强又是如何得到这些素材的呢?李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是直接深入农民家庭,细心体会和观察了中国农民的辛酸生活……
“我从小长在城市,所受到的农村的影响仅仅限于父母的讲述和小时候常常来我家的乡下亲戚,而当我在今年过年前回到姥姥家的时候,我真正的受到了一次教育。”6月16日,李强在清华大学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回忆说,今年1月28日下午,他坐上了一辆中巴车前往太行山区。
两个半小时之后,李强来到了一个没有路灯的漆黑的村庄,等待他的是索然无味的面片汤和吃了不怎么消化的玉米面豆包,屋子里只有一盏四十瓦的灯泡,在昏暗的灯光下,他坐在炕头上,和一身疲倦的姨父和二姨讨论家里的收支问题。
于是,二姨家成为李强开展农村调查的第一站。在为二姨家算了去年的收入与支出账后,他感觉到了强烈的震撼:二姨一家人一年忙到头还要欠别人898.76元。辛劳一年竟然入不敷出!李强在调查报告中将之归结为“教育支出过于庞大”。在他的这个亲戚家中,三个孩子上学一年的教育投入共计8200元,这对于农民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而他的亲戚家,在村中收入还算是比较高的。
李强在调查报告中感叹:对于出身农家的子弟,若想脱离农村,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上大学可谓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教育的成本之高已使一部分农家子弟望而却步,读书到底要花多少钱?
“具体的东西我在调查报告中已经说过了,一个家庭一年忙活到头还要欠别人898.76元,而且这是他所在的村子的普遍状况。”李强说,在余下的7天时间里,他又陆续跑了三个村子,两个乡,和村民、村干部、乡干部聊天,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第一次真正的了解到中国内陆农村的真实情况。
在8天时间里,他看到了美丽山村背后的贫穷落后、示范村的表面政绩和数字水分、县城食品工业的萧条衰败、县城宾馆的畸型繁荣。他的调查涉及农村的方方面面,如农民增收难题、农村教育、税费改革、乡村公共事务管理、村官选举等等。
实践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社情民意
李强的调查报告《乡村八记》受到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评价之后,在清华大学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专家认为,把社会实践和调查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实践教学工作达到了一个新层次。
“李强很自觉地把在学院学到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运用到调查研究中去。”范敬宜解释说,这包括如何用现代的视野和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如何从宏观上观察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以及对当前国家政策的了解等等。
“还可以看出,李强平时重视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做到了学以致用。”范敬宜还认为,李强在进行这次农村调查中,表现出了作为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继承人应有的勤奋、踏实、刻苦、精细的作风。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下,李强能够这样沉下心来而不是浮光掠影地走马观花,不厌其烦,不厌其细地求真、较真,实在难能可贵。
而李强同学则谦虚地说:“在清华大学,像我这样的同学有很多,像这样的调查报告也有很多,我是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整个清华大学大环境的影响下才产生了深入基层的想法和行动。”
事实上的确如此,清华大学出版社刚刚出版的《中国农民故事》一书,就是由清华经管学院经济系师生历时7年所做的一个中国农村社会调查报告成果。据千龙网记者了解,从1998年至2004年,该校经济系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中国农村社会调查,大学生们足迹踏遍28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学生在学习老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时,更加需要自己在实践中领会。”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研究所所长谢维和认为,由于研究对象就存在于现实和社会中,更加要求学生具有从社会、从实践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和资料、数据的能力。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感情,实践出人才。”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认为,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同学们真正深入基层、贴近工农、了解国情、热爱专业,激发他们的理性思维,珍惜和把握时代发展为当代青年学生创造的历史舞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清华经管学院院长赵纯均教授也提出,应该把实践教育更加规范化、组织化,让学生尽可能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农村,不仅仅是结合专业调研,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思想政治工作进行。
“越接近基层就越接近真理。年轻人不要只盯着眼皮底下0.5平方公里,应该放眼960万平方公里。”范敬宜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