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李彬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大二学生李强的《乡村八记》,被范敬宜院长推荐到了温家宝总理那里,感动了总理,总理在回信中指出,一个好记者“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爱。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文章”。温总理的回信,既是对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办学方向的肯定和赞许,也是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体师生的鼓励和鞭策。
作为李强的任课教师,这里我再补充一点有关背景材料。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建院以来,一直秉承范敬宜院长提出的“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原则。为此,学院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中,都大力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深入社会、了解中国和世界、心系960万平方公里的13亿人民,而非一味沉溺于小情小调风花雪月的天地。用范院长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来说,就是“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比如,我们的研究生有一门通选课,叫《新闻与传播学前沿讲座》。顾名思义,这门课是以专业的“高精尖”内容为主,而且以往也一贯按照这个标准操作。而本学期在开这门课的时候,我们就有意识地加入一些涉及国情民情的选题,比如请温铁军谈“三农”问题。表面看,这些问题似乎与新闻传播学无关,而实际上却正是温总理所说的“有责任心”的新闻人之大关节。
我从个人20多年的新闻教育经验中,也深深感到不解决这个大关节,那么其他方面再怎么样,也无济于事,甚至适得其反。这个道理也就是《红色娘子军》中一句台词说的,首先得搞清楚“为谁扛枪,为谁打仗”。所以,我在自己的课堂上,除了传授专业知识,总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天下,将自己的理想与成材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即所谓“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在过去的一学年,我先后承担了李强同学所在班级的两门专业基础课。在第一学期的《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中,我不仅把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和斯诺的《西行漫记》等专业书作为必读书,而且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曹锦清教授的《黄河边的中国》等也列入其中,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并在课上批讲和讨论。
许多同学,特别是在城市里长大、在蜜罐里泡大的学生,读了这些书之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动,在读书笔记里写下许多令人欣慰的感言,李强同学就是其中之一。后来,放寒假就听说他去了太行山考察。不过,说实话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以为又是小青年心血来潮,乘着假期走马观花地领略一下百姓生活。记得寒假后的第一节课上,我让大家谈谈各自的假期活动,还特别请李强同学谈了谈此次考察的情况。当时,他并没有说太多。
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他突然给我发来一封邮件,同时附有《乡村八记》的全文。我打开一看,真是又惊又喜!我没想到,一个大二的学生居然有这样的务实精神、这样不俗的见地和这样出色的文字。我按捺不住欣喜之情,一口气看完,然后立刻转发给学院的常务副院长胡显章老师,随后又打印一份交给范敬宜院长。他们都以超乎我预期的欣喜迅速做出反映,给予热情洋溢的称赞。范院长还逐字逐句修改了其中的个别技术性差错,包括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与此同时,我也将《乡村八记》发往水木清华的SJC版和网络学堂,在新闻学院的学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可爱的小强”一时成为大家欢呼的“明星”。
昨天研究生答辩后,学院几位教授还谈到李强及其《乡村八记》。大家都觉得这份调查报告实事求是,有内容,有水平,而且文字老到,波澜不惊而耐人寻味,有位教授甚至觉得颇得沈从文、费孝通的真传。其间,有位学生对比李强的出色成绩,还检讨自己的不足。我说道,李强确实不错,然而他的成绩是基于学院的一系列传统,其中也包括你本人所做的一切。事实上,没有全院师生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也就不大可能有李强的《乡村八记》。李强固然是个出色的个案,而这个个案是同学院、学校乃至党和国家的期望、引领及倡导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