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清华大学团委书记 郑浩俊
我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有着良好的传统,从1982年校团委组织学生到京郊参加劳动,并进行农村社会调查开始,到2005年的社会实践主题“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
二十多年来,以“爱国、成才、奉献”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的指导思想下逐步得到普及和深化。从“为国企分忧”、“我的事业在中国”、“党在我心中”、“我与祖国共命运”、“和祖国一起走向辉煌”到2005年的“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校的社会实践工作一直紧密围绕着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紧贴时代主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社会实践已经形成了由在寒暑假进行的集中性社会实践与在双休日进行和志愿服务组成的日常性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教育体系。社会实践日益成为学生与社会之间有效的沟通桥梁,受到同学们的广泛认可和欢迎。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本科生人数由1999年的1000人发展到2004年的3680人,2004年全校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的同学总数已突破6500人(含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开展以来,十余万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增强了自身素质,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李强同学和他所写的《乡村八记》就是清华大学实践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典型。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这种责任心不仅从事新闻事业需要,从事社会主义各行各业的建设都不可缺少。培养和激发青年学生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心,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让他们深入社会、到人民群众去实践。青年学子只有把自己融入到对社会、对国家的真切体认中去,像温家宝总理在信中提到的“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文章”,把自己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事业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温总理在回信中指出:“责任心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正体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本质,只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的爱,才能把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做为自己的责任,这不仅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向,更是青年学生思想成长和事业成功的方向。
目前,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已经深入人心,学生暑期期未考试结束不是急着回家或者去游玩,而是觉得要去参加社会实践,清华的社会实践已经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广大同学自觉参加和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有效途径。有广大同学的热情参与,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更有温总理的鼓励和殷切希望,肩负着共青团的光荣使命,我们将会进一步改进工作,按照中央16号文件的指示要求,按照温总理的指示把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组织好,把清华学生乃至全国大学生培养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