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学习总理复信 - 正文

我所感受到的实践教育

新闻与传播学院 姜琳

  我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大四的学生,很高兴能在此发言。其实我很早就看到李强同学的《乡村八记》,当时学院团委实践组做完寒假的实践总结后,说有一篇调查报告写得特别好,于是就要来了电子版。看完后的第一感觉是佩服,无论是调查方法,还是行文结构,一个大二同学能如此老练,真不容易;第二个感受就是惭愧。我家也有很多亲戚住在农村,但我除了知道他们都种了稻子养了猪,别的什么都不知道。后来,随着这篇文章被越来越多的同学传阅,关于李强同学的讨论也越来越多,无论是在课堂上,寝室里,还是网络学堂和校内BBS上,有的说《乡村八记》写得很精彩,有的认为李强的精神值得钦佩,有的甚至开始摩拳擦掌准备暑假也要像他这样走出去做实践。一时间“李强”和“乡村八记”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关键词”。在得知温总理对这篇调查做了批示后,大家都非常高兴;同时,总理的批示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我想,看过总理批示的同学都会记得这段话:“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总理的这段批示不仅流露着对当代大学生的深切关心,并且对当代新闻事业提出了他的理解和要求,为怎样培养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指明了方向。而这种提倡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实际上和我们一直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致的。新闻工作者在中国并不意味着无冕之王,也不代表“第四种权利”,而是担负着太多众所周知和不言自明的责任,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基层,不了解中国,我们将如何去反映一个真实的社会?我们的老校友闻一多先生也曾说过非常类似的话: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记得有人说过:中国问题很复杂,我们对国家要有爱心,要有信心,要有耐心。其实不管是做我们新闻学子,还是其他系的学生,我们都要去积极的了解社会,因为热爱这片土地而走出去,在实践中加深这份对祖国的爱。

  当然,在这一点上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新闻学院向来重视实践教育,重视我们的课程与实践的结合。比如李希光老师的新闻采访课,想必所有上过他课的同学都被“赶出”教室出去采访过;雷建军老师的电视摄像课,让同学们扛着摄像机到处转悠;再比如董关鹏老师的播音主持课,每个同学都变成了出镜主持人。在各位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我们也自觉利用机会锻炼自己。比如在院报《清新时报》上做记者、编辑,自己出去采访、排版,然后送去印刷,甚至还要像《新京报》送报员那样挨个宿舍发报纸。在非典封校期间,咱们院同学在人民网开辟了“非典时期的清华园”专栏,上面先后刊登了同学的60篇文章。另外,还有长达一个学期的专业实习。不过这个环节还只有我们大四的同学体验过。我自己是上学期在人民日报经济部实习,这使我有机会在建筑、纺织各行业进行采访,并且出差到了广州、青岛等十几个地方。除了真正体验专业实践,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感受国情,认识社会,培育新闻人的那份责任感。

  还有一点,也就是李强同学刚才所说到的,整个清华大学有着优良的实践风气和传统。每年暑假同学们纷纷组队到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在大二暑假也随我们班的支队走进了四川阿坝,重走红军长征路。另外还有结合实践开展的党团活动,比如我们班的党课小组,就曾去北京郊区的民工小学进行支教。在穆青同志逝世后,立刻开展了学习穆青同志的讨论会。无论是思想上还是业务上,我们都力争和实际相结合,当然可能离总理所要求的还差很远。但是我们会努力以实际行动缩短差距。我和我所在新闻1班的兄弟姐妹们是学院招收的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再过1个月我们就将结束大学本科生活。我想,无论是继续读研,还是出去工作,我们都会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从而“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回报我们的学院、学校以及整个国家和社会。

2005年06月17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