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学习总理复信 - 正文

每一个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都要尽可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农村

经管学院教师   钟笑寒

  当我读到李强同学的《乡村八记》的摘要后,感到这个报告是真实、朴实和扎实的。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他和清华大学、和我身边的许多学生一样,对国家和人民,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又不乏冷静的思考。正如温总理指出的:“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我想,不仅是新闻工作者,每一个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都要尽可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农村。

      经济学是“经世济民”的致用之学。作为经济系的学生,更应该了解中国的现实。带着这个基本的认识,我所在的经济系长期以来把学生的社会实践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紧落实。1998年至1999年,经济系博士生和硕士生为完成科技部、国家软科学计划两项研究课题《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和模式》、《三农问题与财政政策》,组织到山东进行农村社会调查,并以此拉开了经济系农村社会调查的序幕。如2000年的西部8省调查、2001年的东部5省调查,2002年的中部4省调查等等,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年夏天,经管学院和经济系还将组织目前大二年级的全体本科生赴甘肃省开展大规模的农村调查与实践活动。

  这一系列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足迹踏遍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5年的社会调查涉及了“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农业科技投入与推广体系、农村费税改革与农民负担、农业产业化、退耕还林、农村扶贫、土地流转、信用社改革与农村金融、农村合作医疗、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粮食补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培训等。农村调查的成果有的已汇编成书,有的在经济系《研究动态》上发表,有的转给部分省市领导和相关部门,部分大四的学生还在农村社会调查报告基础上撰写成本科毕业论文。

  关于农村调查的意义,系主任李子奈教授曾经讲到:

  “我们的同学大部分来自城市,即使有农村来的学生,因为一直忙于求学,对中国农村实际上也知之甚少,而仅仅依靠市场上流通的书籍、媒体所报道的中国农村调查并不能完全反映农村的真实面貌。……学生必须自己走下去,不带任何偏见地走下去,这样他们才能看到农村的真实面貌,……它是实实在在的,有很大进步,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的农村。……中国的经济问题最根本的是农村的农民问题,不了解中国农村,就很难说了解中国。只有了解中国,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才有可能谈得上爱国,奉献,才有可能通过‘了解’来建立感情,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爱国教育的第一步,也是进行德育教育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

  就我个人而言。2002年,我分别在春季、暑期组织学生进行农村社会调查。整个调查活动本着从农民个体行为的视角出发,以编写案例的方式,观察和记录农民所经历的各种选择及其经济后果,并反映影响决策的自然和制度环境。调查由学生采取就近原则(家乡附近周围地区),自主、独立进行。整个调查活动足迹遍布全国18个省市,力求全景式地反映改革开放前后较长时期内农民生活的变化。调查对象中,既有致富的农民,也有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农民,有“走出乡村”的民工,也有“坚守乡村”的农民。调查案例编辑成册,内容包括了《老莫故事》、《耕牛失窃以后》、《我对禽畜有特殊的感情》、《打工者》、《摩托世界的弄潮儿》等64篇讲述农民经历的小故事,以及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思考写出的“调查手记”。该项调研的成果已经以专著的形式(书名《中国农民故事》)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通过和学生一起参加农村调查,并编写调查报告,我本人也深受教育。大家都知道,学经济学的学生没有现成的实验室,而社会现实本身构成了经济学的“自然”实验室。当然。实践教育还需要和理论结合。这一点我也体会很深。

  学习温总理的重要批示,我们经济系的师生深受鼓舞,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信心,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经济学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05年06月17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