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化工系建系60周年 - 正文

培养一流人才 服务国家建设

  【新闻中心讯】化工系建系60年来,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力求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共计培养本科毕业生7200余名,硕士毕业生1500余名,博士毕业生200余名。

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的本科教育

  化工系目前设有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年招生约120人。在过去的60年历史中,化工系本科人才的培养经历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重大转折,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明确定位,拓宽专业口径。在60年的办学历史中,化工系逐渐形成了厚基础、宽专业、大化工的人才培养理念。20世纪60年代,为满足国家核工业发展的需要,设置3个与核能技术密切相关的专业。文革后,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设置了高分子化工、化学工程、应用化学(1986年改称工业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和物理化学及仪器分析5个专业。1989年,为改变原来过专、过窄的专业课程,更新了教学内容,将本科专业调整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为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适应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化学工程学科得到迅速发展,生物工程、产品设计与开发、纳米科学已成为化学工程学科的重要方向,为适应学科发展和产业进步的需求,化工系将原“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调整为“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专业。

  脚踏实地,重视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工程学科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化工系开设了多层面的、具有实践内涵的课程,如“化工导论”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上课,使学生在上大学伊始就明确化工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再如“化工设计”课程,通过项目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在专业实验教学中,结合“985工程”实验室重点建设项目,设计出从单元操作到过程综合、系统仿真的综合实验,实现了实验教学从具体到抽象、从单元到系统的突破,突出了化工复杂系统的过程教育内容。实践教学则坚持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两个环节,在工厂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工业实践能力。

  全面培养,注重综合能力。化工系历来重视本科论文综合训练环节,在研究训练中,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本科生优秀论文大奖赛坚持了近20年,大家对大奖赛倾注的热情使其成为每年6月末化工系教学工作的一个亮点。SRT是化工系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指导过SRT计划,有的教师已经形成了教师-博士生-硕士生-SRT学生的培养团队。多年来,化工系连续获得SRT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系优秀组织奖等。近两年,为加强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化工系为二年级学生在暑假期间开设了三周研究训练课程,学生通过观摩科学研究过程、参加学术活动、听学科前沿讲座,培养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基础理论和工程科学研究并重的研究生教育

  化工系的研究生培养按照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招生,年招收硕士生约60人,博士生约35人,目前全系研究生数量近400人。随着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不断深入,化工系将研究生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了高水平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上。在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与创新。

  应对双重需求,培养高层次人才。今天的工程学科既需要一大批科学基础雄厚、有原创能力和潜质的优秀研究人员,同时又需要一大批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工业界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博士论文选题坚持与基础研究(如“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大任务(重点攻关项目)相结合,让学生活跃在学科前沿和工程一线关键技术的研究中,培养满足工程学科研究需要的学术型人才和工业界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如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的4篇论文分别结合了反应工程、生物工程、纳米材料、能源化工等领域的重大工程项目和学科前沿方向,取得了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的双丰收。

  注重学科综合,突出学科特色。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涵盖了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化工工艺和工业催化5个二级学科。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化学工程学科的内涵不断丰富,从传统的石油化工到新能源开发、新材料制备、生物工程、医药工程和环境工程等。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化工系根据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统筹研究生培养的定位,突出强化化工基础,如传递现象与分离工程、多相反应与催化工程、过程系统工程等优势学科;同时拓展能源化学工程、工业生物技术、材料化工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通过凝炼学科方向,优化教师队伍,保证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学科前沿和重大工程实践。

  强化基础教育,激发创新动力。学科的高度交叉和综合,使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不清晰,许多原创性成果得益于学科的交叉。为加强学生的科学基础,尽快了解交叉前沿领域的知识,近几年化工系陆续开设了胶体与表面化学、催化与表面科学、计算流体力学、化工数值分析、膜科学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流体计算机分子模拟等一大批基础性、交叉性很强的新课程,强化学生的数学、化学、材料与信息技术等基础,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制度建设。博士生的入口选拔、选题、过程监督、出口把关的每一个环节为高质量博士生的培养提供了保证。2002年,化工系改革了研究生招生选拔办法,成立专门的招生工作小组,注重学生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选拔优秀生源。成立专门的专家组,考核、指导、督促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工作。成立博士研究生学科综合考试专家组,在系级平台上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建立规范的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活动节制度,加强对学生的集体指导,增强师生间的科研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交流能力。建立博士论文最终学术报告和隐名送审制度,严把论文审阅关。

丰富大学职能 以教学服务社会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化工系于1997年开始开设工程硕士班,为燕山石化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如今,已经为大庆石化总公司、燕山石化、兰州石化、中国医药监督管理局等单位开设了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工程硕士班、进修班,并接待了大量的进修教师与访问学者。在承担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化工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中,为青海大学开设硕士课程进修班,接待进修教师,为西部的发展服务。

拓宽视野 建立开放式办学模式

  广泛利用国外、境外教师资源,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近年来,除了开设讲座课程外,外籍、港台教师在化工系开设了多门基础课程,如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Arons教授为研究生开设了《应用热力学》英文课程,为本科生的导论课做讲座;MIT前副校长K.Smith为本科生讲《传递过程原理》示范课,让化工系学生感受了世界一流大学教师的风采;台湾新竹清华大学马振基教授的《化工创造力与创新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在学校支持下,化工系还设有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与MIT、墨尔本大学等的暑期学生交换项目。这些开放的办学模式增进了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

60年耕耘 教学硕果累累

  具有60年历史的化工系,在学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研究型大学办学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不断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985”工程以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两项(联合),北京市教学成果奖1项,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多项。有1门课程入选北京市精品课程,6门课程列为校级精品建设课程,化工原理实验室建设项目被列为学校教学“985”重点建设项目。出版教材及译著22本,有6本教材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连续多年获清华大学SRT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和SRT优秀组织奖。自2001年以来,有4位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奖数量列全国化工学科第一。

2006年09月26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