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 正文

陈新民——冶金物理化学的学术带头人
(1912~1992)

曾长秋 
  

  陈新民,冶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2年他受命筹建中南矿冶学院,是我国有色金属冶金教育的开拓者。他对火法冶金、湿法冶金、氯化冶金及熔体热力学理论有深入的研究。他的“金属—氧系热力学和动力学”、“高温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有色金属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新民,祖籍在安徽省望江县,1912年11月18日生于河北省清苑县(今保定市)。由于家庭四处迁移,影响了他的入校读书。他没有上小学,仅断断续续读了几年私塾,在家自学了全部小学课本,一跃考入久负盛名的天津南开中学。这里崇尚新学,民主和科学的气氛浓厚,他萌发了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志向。他勤奋学习,终于在1931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

  1935年夏,陈新民获理学士学位。本来他也应试过研究生,而且考分是化学专业当年第一,但是,由于华北事变发生,日寇威胁平津,“偌大一个华北,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他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抱负,于是去唐山启新洋灰公司做技术工作。不久,又因华北局势动荡,他南下应聘任南京江南水泥公司副化学师。1937年,日寇大举入侵。是年冬南京沦陷,陈新民随企业内迁至湖北大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1938年10月,华中沦入敌手,他跋山涉水撤到兰州,先后在甘肃省建设厅任技士和省科学教育馆任助理研究员。1939年冬,他辗转到达云南昆明,在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从事润滑油、精盐等抗战急需物资的生产研究,为祖国的抗战出力。

  1940年冬,他在昆明参加了清华大学公派留学生的选拔考试,考分列冶金科榜首,享受林森奖学金优等生待遇。1941年9月,与几位同学取道香港乘船赴美。他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冶金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每天带上几块“三明治”,在图书馆一坐就是十来个小时,有时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地工作。因为长时间地观察1600℃以上高温实验,以至右眼视力明显减弱。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积累了数十本资料和数据,在导师J,启普曼(Chipman)的指导下,于1945年6月顺利地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他撰写的论文《熔铁中的铬—氧平衡》,首次以实验方法测出,熔铁内的铬含量增加,会降低铁内氧的活度,从而证明了氧的活度系数的对数与铬含量呈向下倾斜的直线关系。这一发现是J.启普曼等人后来提出的“交互作用系数”的实验依据,其数据被同行公认并广泛引用。这篇论文被选登在美国金属学会会志上,为中国留学生争得了荣誉。美国一些企业争相聘请他去工作。他一度在卡内基钢铁公司所属芝加哥南厂任冶金研究员,从事钢中氢含量等的研究。

  身在海外,但他的心却始终与祖国联系在一起。不久,国内传来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他毅然放弃美国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1946年冬启程回国。

  归国之初,他在天津北洋大学冶金系工作。1948年7月回母校清华大学执教。他本想在事业上大干一番,可是,冷酷的现实使他内心燃起的希望之火很快熄灭了。国民党发动内战,把中国人民拖入绝境,使他开始了严峻的思考。他参加过进步教师座谈《新民主主义论》的读书会,支持过学生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特别是在北平解放前夕,参加领导了清华大学的护校斗争。

  那是1948年12月,平津战役已经打响,校长跟随国民党军队退到北平城内,清华园一片混乱。中共地下党组织发动师生护校,推选出以周培源、钱伟长为首的巡防委员会和以陈新民、王遵华为首的生活委员会,负责维持学校秩序,安定师生情绪。陈新民还与几个师生代表,去青龙桥迎接解放军到来。有一次,国民党的飞机往清华园投了6枚炸弹,还派特务散布:“谁投靠共产党,脑袋要搬家。”陈新民等没有被吓倒,更加努力工作,一直坚持到清华大学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怀抱。

  我国有色冶金教育的开拓者

  1951年冬,陈新民刚从苏联和民主德国访问归来,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主任钱俊瑞请他去,提出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新中国急需培养矿冶类专门人才以适应重工业发展的需要,拟调他去有色金属之乡湖南筹建一所大学。他二话没说,就放弃了清华大学校务委员兼秘书长的职位,在1952年元旦之后,迎着漫天风雪,赶到长沙。校址选在岳麓山南麓的左家垅。这里有清华大学抗战前夕准备南迁时盖的两栋教学大楼,因遭日本飞机轰炸和年久失修,已破烂不堪,被掩没在树丛之中,不通水电,只有几户居民,满目荒凉。

  陈新民带领一批年轻人开始了紧张的筹建工作。他们修葺了旧楼,又搭起一批工棚,迎来了院系调整后转来的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矿冶类专业的师生,又招新生1050人。寂静的岳麓山顿时沸腾起来了。陈新民响亮地提出:“以革命的精神,革命的方法,艰苦奋斗,团结建校。”他带头把家属从北京迁来。一间斗室,住宿、办公、接待“三合一”。喝的是溪泉水,进餐打“游击”(食堂无餐桌和凳子,只能端着碗到处走)。他领着全体师生发扬当年延安抗大的作风,人人振奋,在荒丘洼地上自己动手平地基、修操场、铺道路、筑水库,开辟了一个万人规模的校区。1952年11月1日,中南矿冶学院正式成立了,筹备处主任陈新民任第一任院长。

  建校之初,学生吃住在草棚里,上课时一张小凳子随身带,条件异常艰苦;更困难的是整个教学体系都要从头开始。旧中国高等学校只设系,不设专业。陈新民参照苏联经验设计我国有色冶金类各专业,组织制定教学计划,发动教师翻译编写教材。为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他规划科研方向,鼓励教师多承担科研课题,亦亲自担任学术指导,主持科研报告会,促使人才脱颖而出。

  40个春秋过去了,中南矿冶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南工业大学)茁壮成长起来了。陈新民当初开创的事业,已花繁枝茂、硕果累累。教职工从100多人发展到3700多人,学生从1000多人发展到8000多人;建筑面积从2万平方米增加到40万平方米;图书和设备分别从2.7万册和1900台(件)增加到120万册和3万台(件),初步建成了一所以有色金属各专业学科为主、理工文管各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冶金物理化学的学术带头人

  1957年,40多岁的陈新民正值年富力强、想大展宏图的时候,不幸,他在反右派斗争中蒙受冤屈。他虽被撤职,但仍以报国之心,忠实地履行教师的职责。他先后讲授物理化学、冶金热力学、普通冶金学、冶金计算、冶金分析、金属X射线、金属腐蚀与防护等课程。他以清晰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启迪学生,教学效果极佳。学生评论:“陈老师娓娓道来,妙趣横生,深入浅出,易懂易记,像被带进了科学与艺术的殿堂,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1959年冬,他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担任了教研室主任,开始创设以有色冶金为特色的冶金物理化学新专业。有色金属品种繁多,工艺复杂,除采用火法冶炼、氧化还原等方法外,还有硫化、氯化、羰化等过程,以及湿法冶金和电化学等方法。

  万事开头难,陈新民在创办新专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拦路虎。他夜以继日地查阅文献资料,殚精竭虑地奋笔耕耘,与教研室的同志一起,编写了近百万字的讲义。缺乏实验设备,他带领几个教师从废旧仓库中找代用品。例如,找到一台报废的医用X光机,就把它改造成用于观察高温冶金熔体的X射线装置,用这台设备开展了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他们还结合实验,撰写了一批科研论文。此后,他们将这个专业发展为火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湿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冶金电化学三个分支,并主攻了以下研究方向:(1)常见有色金属氧化物氯化平衡的研究;(2)有色金属主要矿物硫化物焙烧时气体平衡组成的研究;(3)冶金过程反应的动力学研究;(4)金属—氧系的热力学研究;(5)熔融法测定金属中气体的热力学分析的研究;(6)高温冶金熔体X射线装置及应用的研究等。

  1976年后,他主编的《物理化学》、《冶金热力学导论》、《火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等教材先后出版。其中《火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他的论文多次在《金属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或在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宣读。其中,《氯化镁水合物热分解的综合研究》、《金属中气体分析的热力学基础》等论文,获冶金部和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特别是“金属—氧系热力学和动力学”、“高温熔体物化性质”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有色金属的开发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一些重点建设项目中得到了应用。

  他是我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主持制订了中南工业大学培养研究生的一整套制度,已编印成《研究生手册》供湖南省高校使用。自1984年以来,他指导的学生撰写的论文有6篇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获奖。如国家教委博士基金项目《高温冶金熔体X射线影视仪及其实验技术》于1985年通过鉴定,被认为是“国内首创,达到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1987年获湖南省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金属—氧系热力学性质及β-钨亚稳性质研究》也通过国家鉴定,被评为1988年湖南省十大科技成果之一。他培养的博士生李晶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冰铜熔炼过程的界面现象与金属损失的研究》,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科技奖,并被破格提升为教授。

  他积极创导和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曾当选为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兼冶金物理化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从事教学和科研之外,陈新民担负了繁重的社会工作,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冶金学科评议组副组长,湖南省教育系统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第五、第六、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湖南省政协常委、副主席,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和湖南省委主任委员等职。

  他多次在人大、政协等重要会议上,为国民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湖南的改革开放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其中最多的是有关教育问题的建议。他主张培养学生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强调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他认为校风建设是学校建设的关键;有好的校风才能创造育人的好环境,促进人才成长。他说:“衡量一个学校水平高不高,标准主要看培养的学生是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些真知灼见是他几十年办教育的切身体会。他为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国分忧,献计献策,是共产党的忠实诤友。

  1981年3月,陈新民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他先后出席过在北京、杭州、昆明、长沙召开的国际冶金学术会议;还应邀去美国、德国的一些大学讲学或作校际学术交流访问。为发展我国有色金属冶金事业,他不遗余力,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1992年冬,陈新民八旬高龄仍被选为民盟湖南省主任委员。他是六届中央常委,年底赴北京参加民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于心脏病突发,于12月23日22时20分溘然辞世。25日中共湖南省委根据他生前要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简历

  1912年11月18日 生于河北省清苑县(今保定市)。

  1935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获理学士学位。

  1935~1937年 任唐山启新洋灰公司、南京江南水泥公司副化学师。

  1938~1939年 任甘肃省建设厅技士、省科学教育馆助理研究员。

  1939~1941年 任中央研究院昆明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41~1945年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冶金研究所学习,获冶金博士学位。

  1945~1946年 任美国卡内基钢铁公司芝加哥南厂冶金研究员。

  1947~1948年 任天津北洋大学冶金系教授。

  1948~1952年 任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校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1952~1978年 任中南矿冶学院筹备处主任、院长、教授。

  1978~1992年 任中南矿冶学院(1985年后改名为中南工业大学)常务副院长,名誉校长。

  1992年12月23日 在北京病逝。

  主要论著

  1 陈新民,J.启普曼.熔铁中的铬氧平衡.美国金属学会会志(Trans.ASM),Vol.37,1947(34):7~45.

  2 陈新民.硫化物焙烧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组成.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第一届年会论文集,1962:32~40.

  3 陈新民,黄健康,鲍超等.氧化钴氯化平衡的研究.金属学报,1966,9(1):4~12.

  4 鲍超,黄健康,陈新民等.氧化镍氯化平衡的研究.金属学报,1966,9(1):13~17.

  5 黄健康,鲍超,陈新民等.氧化铜氯化平衡的研究.金属学报,1966,9(1):18~24.

  6 张平民,叶大陆,陈新民.氯化氢气氛下氯化镁脱水的研究、矿冶研究,1975(1):39~54.

  7 陈新民.金属中气体分析的热力学基础.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78(1):1~14.

  8 张平民,叶大陆,陈新民.氯化镁水合物热分解的综合研究.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78(1):15~26.

  9 张平民,叶大陆,陈新民.HC1.H2O惰性气氛下MgCl2MgO的相图及其应用.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0(1):1~7.

  10 陈启元,陈新民.锰一氧系热力学研究:Mn2O3Mn3O4O2平衡和MnO2Mn3O4-O2平衡。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2(3):1~9.

  11 方正,陈新民.MoO2-M0系热力学性质的气态平衡法研究.中南矿治学院学报,1982(4):1~10.

  12 黄慧民,陈新民.W-O系在wO2与W间的平衡.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2(4):11~17.

  13 陈新民等.电炉造炼熔炼炉渣-低冰镍之间界面张力的研究.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3(3):105~111.

  14 陈新民主编.火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

  15 陈新民等.SiO2“FeO”-MgO-(CaO)系熔体表面张力和密度的研究.有色金属,1985(1):56~63.

  16 陈新民等.高温冶金熔体X射线透视法实验技术与装置的研究.有色金属,1985(6):31~36.

  17 陈新民主编.冶金热力学导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6.

  18 陈新民等.X射线座滴法对Fe-Ni-s系表面张力和密度的研究.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6(3):87.

  19 陈新民主编.物理化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7.

  20 陈新民等.SiO2-CaO(10%m01)-FeO-FeO1.5体系在1300℃下的平衡.有色金属,1988,40(1):53~57.

  21 方正,陈新民.非化学计量M0与M0O的平衡。ActaMetallurgicasinica,1988,1(1):44~47.

  22 黄慧民,陈新民.β-W的亚稳定性质.金属学报,1988(6):419.

  23 Chen Qiyuan,Chen Xinmin.DSC studies on the Kinetics of decomposition of manganese dioxide.Thermochemica Acta,1988,123:61.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007年01月22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