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使命而选择学术 因执着而写意人生
——访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刘洋
●研通社记者 李姝婉

与很多人在清青快餐厅愉快的交谈过,却从没有谁比刘洋更符合这个地方给我的感觉:一面是众人关注的光环,两年专业成绩第一,发表学术论文4篇,赴法国、香港等地参加4次国际学术会议,3次参加国际、全国模拟法庭比赛,历任法学院学生会主席、团委书记,曾在最高人民法院实习,为本次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唯一的硕士,同时也是答辩成绩最高的获奖人;另一方面,刚刚结束对本科生模拟法庭指导,连续工作30多小时后赶来赴约的他,略显疲惫却仍然侃侃而谈,言谈举止中却透露出难得的谦逊与随和。
选择使命的学术宅男
在刘洋丰富的履历中,我们试图选择一个切入点作为谈话的开始。刘洋的经历算是“全面开花”,除了学业与学术,社会工作、课外活动、社会经历都有极其出色的成绩。刘洋笑着承认:“其实这说明我都做得不够好。特别是学术,在别的获奖者面前我可能逊色很多。”
在问及他自己最喜欢的方向与领域时,本以为会是一个漫长的思考和取舍的过程,却得到了刘洋很果决而迅速的回答:“学术!”
对于这个有些意外的答案,刘洋对自己的选择却很坚定,他解释道:“从进入研究生阶段以来,我一直都在对自己暗示未来发展的目标,那就是学有所成,在国际公法的领域做出成就。对国际公法执着的追求来自于密切的接触这个领域的实践后体会到的它的价值,这种相对冷门的专业在市场导向下选择的人并不多,但是我知道它很重要,我也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一些经历让自己觉得应该从事一些有使命感的工作。”
谈到这样的经历,刘洋有些犹豫,他笑着说没有这种共同体验的人会认为他说的话飘在半空,可望不可及。
在我的坚持下,他回忆起了他曾经在最高人民法院实习的经历:“刚开始无非也就是跑信跑文跑传单,复印文件,发文件,搬动文件。但是我并没有因为工作的枯燥无味不具备挑战性而变得消极,我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能接近更核心更有价值的东西,因为我相信自己喜欢的东西永远都是有价值的。经历了熟悉期后,我开始有机会编写案件报告,这些都是死刑犯的案件报告,提交给法官后,法官将会决定这个人是被发回重审还是判定死刑。顿时,手中的文件有了生命的重量,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
“再加上机缘巧合,我在不同场合认识了几位年轻的国际法学者,这一切使得这个选择变得很真实。因此,我决定出国念国际公法的博士,学成后去政府做法律顾问,在多边外交里面帮助解决法律问题,或者在国际组织或者国际法庭里面担任中国人的发言人。对我来说,用这种方式为国家贡献力量,我认为是一个学国际法、把国际法当作自己的事业的中国人的使命。”这一大段话,刘洋说得很真诚。“当然也有现实的考虑,我相信这样的选择会以一种平衡的方式让自己满足,不会让我失望。”他很诚恳的补充道。
这样的追求与目标让刘洋坚决地选择学术:“因为要实现使命,需要足够的学识和国际声誉的支撑。”于是我借用他的话向他扔了个“讽刺”的问题:那为什么学术成果不多呢?刘洋很认真的回答:“其实我写过的东西远比发表的东西多,因为没有论文的压力,因此对我而言,研究完全不等于发表文章。我对很多东西都有兴趣,有兴趣就做,窝在寝室或者图书馆做一手资料的整理,经常做一些很多年没有人做过的问题,有的做到一半由于时间精力能力的关系就停在了那里,有的越做越有意思,但是对于我,越有意思的东西我越不想拿出来,虽然成果并不多。”
做研究要有国际化的视野
刘洋的专业为国际法学,并且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模拟法庭的比赛。当被问及这种国际化的视野对他的影响,刘洋坦言对他而言非常重要。
对于参加各种国际活动的经历,刘洋总结获益匪浅:“参加国际会议并不是攒简历,在这种会议上报告自己的研究,我是想听听反馈,自己的研究是不是立得住。在方法上还能不能有改进,达到理论上的自觉,同时也开始懂得写论文的分寸。很多时候一篇国内根本没有人会看的学术论文,在那种国际会议上会得到有很有声望的教授的认真看待,这令我惊讶,也令我感动。”
而谈到模拟法庭,刘洋也同样很有感情:“法律是一门密度比较大的学科。看起来简单的东西,做起来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积累,参加国际模拟法庭锻炼了我与人合作的能力。与队友的融合就是一件极其有挑战性同时也有趣的事情,相互的交流,思想的冲突,习惯上相互的适应,优缺点相互的观察和适应。”
至于自己最喜欢在这样的团队中发挥什么样的角色,刘洋开了个玩笑,“当然是教练!”认真想了想后,再次给出了令人有些意外的答案:最喜欢充当调停人。他说道:“成熟的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而参与模拟法庭的同学,都还是比较骄傲的。当面对两个很有想法的人,协调团队的关系变得很重要。缺少调停人这种角色整个团队会走向分裂。”当我提到充当调停人可能并不能在法庭上有突出的表现,至少努力不能完全体现,刘洋笑着说:“而这个角色具有很大的周旋的余地,这种成功的周旋为我带来了很大的满足,虽然成果并不外显,却给我自己带来了价值,我享受了,我就觉得足够了。”
谈到迄今为止最骄傲的成功,刘洋谦虚而真诚的回答,“所有的成功都有短暂的满足感,却不至于成为骄傲,如果一定要说,还是考上清华吧。”
同时,他也谈到清华的氛围对他这种国际化视野影响:总结来说,第一是关注的问题,第二是交流的条件。“在清华,讨论的视野可能是国际化的。这倒不是说每个问题都要和国际法或者国际关系相关。就算研究一个中国法制史的问题,也会去在英语文献的范围内进行检索,以达到相应的深度。另外,交流的便利很是很重要的。研究生期间,每个学年在清华都会有若干访问学者讲授一学期以上的课程。国际会议、竞赛和交换学生的活动也很多。这些活动会直接刺激我们去思考目前的水平能不能去应对国际的挑战。”
日常生活的匆匆剪影
刘洋一直强调自己的平凡,与法学院很多在法律实务不断探索的同学与其他获奖者专著于学术研究的同学,自己都有很大的差距。成功不能掩盖缺点,太在意成功会使得自己迷失。于是,我们抛开了人生理想,光辉的成就,开始分享刘洋的平凡而写意的人生,让我们更加全面而真实的了解这位优秀的学生。
谈到对朋友的要求时,刘洋幽默的语调顿时变得认真起来:“真诚,真诚是我对人的相处方式,所以我的朋友,我都希望能够真诚的对我,这样的相处基础才不会让做朋友这种愉快的事情变得很累。”
当我让刘洋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时间管理和压力应对的经验时,他像一个被难住的学生一样猛抓了抓头,半分钟的沉默之后,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时间管理之前,首先可能要做的是选择。如果决定要做好一件事,有的时候就可能要去放弃同一时段内的其他事情。当然,在某些情况下,鱼与熊掌都要兼得的时候,就要有点艰苦奋斗的精神。当然,在需要长时间积累的项目上,也许兴趣能够有所帮助。至于压力,我觉得压力能够帮助集中注意力,而用一种负责的态度,忘记杂念,专注的态度能帮助你忘记压力的存在。”
最后,我们谈到了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刘洋坦白的回答:“第一反应是我的父母。如果把范围限制在清华校园内,我认为在对待学术的态度问题上,是我入学时中文系的系主任徐葆耕教授。当时在清华的第一节课,就是徐教授带着我们班的同学来到王国维墓前面,和我们一起读上面的碑文。后来学习社会科学了,法律的实务方面不可能再“脱俗谛之桎梏”,但对理论的偏爱一直影响我至今。在对专业学习和职业想象力上,是我目前的导师。在工作态度上,身边令我感受最深的一个人是院长王晨光教授。通过邮件,我发现他经常在夜里两三点都还在工作。他们让我感受到清华的人文传统,感觉到自己专注的事情具有这样深刻的意义。”(编辑 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