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一种态度 挫折是一种动力
——访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周寅婕
●学通社通讯员 石滢琪

周寅婕,清华大学人文学院2004级学生。
她在大一就获得了一等奖学金,大四成为学校特等奖学金排名第一的获奖候选人;大二下学期担任人文学院学生会主席,出色地完成了许多工作,比如迎新、赤足运动会、新生“一二•九”合唱(人文社科学院获得综合一等奖)、备受关注的“今我来兮”学生节晚会等;她是校乒乓球代表队的一员,为学校在各类乒乓球比赛中赢得了许多荣誉;她还是六千多名竞争者中排名前十的“奥运火炬手”候选人。
她是同学眼中名副其实的“牛人”。
但她总说:“我真的很平凡。”
“大学教会我很多”
记者问道:“三年的大学生活带给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周寅婕对此的回答是:“大学生活带给我太多的东西,我无法判定哪个是最重要的。”
她说,在大学里,自然首先学到的是知识、智慧方面的。
周寅婕所在的文科实验班,在大一、大二接受的是通识教育,需要学习社会学、政治、历史、哲学和经济学,可以说是“大文科”背景,这为她大三以后在国际关系专业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她也接触到了很多清华里可以说是中国“顶尖级”的学者。
“这些真正的学者给我的影响很大。影响不只是知识上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做人的气魄、胸襟与胆略,这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我。”她说。
周寅婕还说,在这三年里,她获得了许多真挚的友谊:“我接触到来自各个院系的很优秀的同学,我抱着学习的心态与他们交往,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了许多。”
此外,在社会工作方面,她通过三年的锻炼也收获了许多。
“刚入学时,对待工作,我只是莽撞地苦干蛮干,但是三年下来,我学到了许多工作的方法,比如与人沟通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把握全局的能力等等。”
“大学教会我很多。”她最后笑着说。
“学习国际关系让我以宽广的胸怀面对世界”
谈起为什么选择国际关机这个专业,周寅婕说:“因为国际关系是我最喜欢的学科。其实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就是放大了的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人与人之间存在法律、经济等复杂的关系,国家之间也一样,所以学习国关不光要掌握政治上的理论,还要了解经济、社会、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我想也正是国际关系专业的无所不包吸引我去学习、去探究。”
“另外,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中国也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这一切都让我很振奋,学习国际关系让我能以宏阔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以宽广的胸怀来面对世界。“她补充说。
“挫折转变成了一种动力”
周寅婕的学习和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她的腿骨折了,这之前她本来打算和父母去上海看世乒赛的,结果这也就去不成了。
“当时心情很郁闷,刚开始的两个星期我都没有去上课,但后来我们班的男生主动要求轮流用自行车载我去上课,我也渐渐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还是要振作起来。”她回忆道。
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那个学期竟成了周寅婕大学三年中成绩最好的一个学期。
为什么呢?
“因为我的心彻底地静下来了,把挫折转变成了一种动力。”
她还记得拆石膏的时候,感觉好像获得了新生。周寅婕我当时就想,以后一定要好好珍惜大学生活,珍惜生命。
都说伤筋动骨要养一百天,可是她在还没有到一百天的时候,就代表学校去参加了乒乓球比赛,赛前的每次训练腿都刺骨地疼,她当时也担心会不会因此而留下后遗症,但是周寅婕非常明白这场比赛需要她,关键时刻她不能放弃。
比赛是忍着痛打完的。
“不过还好,我赢了一半的场次,至少没有都输掉。”她说。
“成功是一种态度”
在过去的三年里,周寅婕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体育运动方面都取得了令同学们羡慕的成绩,在许多人眼里,她是一名很成功的学生,那周寅婕对“成功”的理解是怎样的呢?
她说:“在我看来,成功是一种态度。”
她说,学校教导我们两件事——为人和为学。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为人正直谦和等等都可算是成功的标志,但它们都不等同于成功。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所谓的成功者,我只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把自己该做的事尽力做到最好,这个过程中我可能会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但是我会因此觉得很充实,尤其是别人因为我的努力得到实际的好处和方便的时候,我会非常的开心。”她说。(编辑 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