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2007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 - 正文

培养行业责任心,发出我们的声音

——访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夏春海

●研通社记者 刘国铮

  夏春海:建筑学院2003级直博生,研究方向为“辅助建筑方案节能设计的建筑性能分析方法研究”。在导师朱颖心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身份发表SCI、EI、ISTP、核心等11篇论文。

  获“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竞赛”并列第一名(节能设计第一完成人);获“2006年全国节能省地型住宅设计竞赛”第一名(节能设计第一完成人);参与编写《住宅节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参与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课题: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及评估体系研究;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建筑节能设计方法与模拟分析软件开发;获得第10届国际建筑性能仿真学会 (IBPSA)2007大会的“Award for Best Poster”。

  参与清华大学与日本山武株式会社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办公建筑VAV系统性能评价与节能研究”;参与“政府办公楼节能诊断”项目,是其中的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大楼节能诊断负责人;参与“2008年奥林匹克建筑节能评审”项目,主要负责“老山自行车馆”和“跆拳道馆”等。获得光华综合奖学金一等奖。

  见到夏春海,开朗、清爽、成熟。 虽是第一次见面,却犹如故友小叙往事,如一缕春风,在这样的冬天,带来几分惬意与和谐。

  我第一个问题有点为难他,“我参加了那天的特奖答辩会,觉得十个人都非常的优秀,你觉得自己最终胜出的原因是什么?”

  “综合吧。在很多方面,我都没有大家强,但综合起来说,可能我比较全面。”春海从容而淡定,像辅导员评价学生一样客观而清晰。的确,正如春海自己所评价的,他是一个综合而全面人。在很多角落,都烙下了他的足迹。在学术上,他不拘泥于自己博士课题研究,而是涉猎关于自己专业的各个方面,在各种形式的大熔炉里锻炼自己:参与全国的设计大赛,并荣膺第一名;参与国际型合作项目并担任负责人;参加了两项国家标准的评审和制定……在工作上,他获得过“一二•九”优秀辅导员称号,也曾做过院研团总支书记,获得优秀研究生干部等称号。

  “其实,这不能代表什么,有很多更厉害的人,只是每个人走了不同的评价体系,而我更符合学校的评价体系。我一直相信这样的话,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最牛的,也永远不要觉得自己不能比别人牛。” 他不仅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更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所获得的认可与荣誉,也许这是他能获得今天这些成绩的基础所在。

  作为清华的博士研究生,我们应该在本领域有我们的声音

  在导师朱颖心教授的指导下,夏春海以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身份发表SCI、EI、ISTP、核心等11篇论文。相比其他获奖者甚至我们身边的很多博士生来说,所发论文数目并不多。

  有意思的是,与其说是为了发论文而写论文,不如说春海的论文更像是自己阶段性的工作总结和学术心得。“对我来说,做一个事情怎样才算做完,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成果不能浪费,我一定要把它写出来,这样就变成了论文。”不论是项目还是课题,春海都把自己的成果写成了论文,这样才允许自己告一段落。而且春海非常看重论文发出去寄给我的REVIEW,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提升,更是一种鼓励。

  论文对于夏春海来说也是表达学术声音的途径。“作为一个清华的博士研究生,当你没有走出校门之前,你还不能体会在自己学术领域中所处的能力和地位,当你走出去的时候,就要有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声音,而发论文是一个很好的表达自己学术声音的途径。”在春海的判断标准中,论文是交流和发出自己声音的途径。与其说发表论文是一种硬性标准和框架,不如说是夏春海学术提升的路灯和标识,指引他更高、更快、更远的步入了属于自己的学术道路。

  博士课题:三次开题,三次碰壁——最难的时候就是质变的时候

  仔细斟酌,你会发现,夏春海参与的每个小项目和课题都不是与其博士论文题目紧密相关的,甚至有些大相径庭。而在他所发表的11篇论文中,与论文题目相关的也仅有一篇。当说到这个问题时,不禁道出了春海曾经最彷徨迷惘的一段心路历程。

  对于每个博士生来说,课题论文就好像是员工做好本职工作一样重要。很多人五年的博士学习在第一年就确定了课题方向,可以按部就班,有的放矢。然而,夏春海没有那么幸运,所谓万事开头难,他在确立课题方向时,屡试屡败,几乎每次都是被导师严厉而毫无情面的驳回,曾经的斗志和激情在瞬间荡然无存,曾经的信心和干劲儿在瞬间无处可用,就这样,博士的第二、第三年就在这种煎熬与迷茫中度过了。

  然而,夏春海并没有虚度时光,“我想虽然我不能进入博士课题,但我还能做一些事情,我还可以写论文”。他不仅没有被打败,反而收获了一份更加坚定、坚强的心态。就这样,他把自己的学术道路归结成“做事情”和“做课题”两部分。在他逻辑体系中的“事情”,是与“博士课题”没有紧密联系的其他学术活动——一个个的小项目、竞赛和计划制定等等。用他自己的话说“凡是有什么事我都跟着参与,不论什么方向我都涉猎,后来突然发现,我的积累慢慢多起来,我对我本行业的认识和掌握更加准确和客观。” 似乎在春海脑海中最初做的“事情”是他只能做的眼前事情,是看上去与博士课题毫无关系的事情。然而,正是在国际竞赛中的锻炼,在参与制定国家各个评估体系标准中的历练,夏春海已不知不觉地在其学术道路上迈了很大一步。当他再次胸有成竹的找导师谈课题方向时,他已经有了足够的准备,他不会再被轻易问倒,而是用自己的论证引导导师对他的支持。

  也许对于大多数博士生来说,第四年确定博士课题方向是不可想象的;同时对于大多数作课题的博士来说,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论文主体框架也是不容易的。而这两点,却在夏春海身上实现了。他在没有积累好的时候连连碰壁,在迷惘的废墟中铸就了更坚定的心态,在各种形式的学术锻炼中将自己的博士课题水到渠成。

  生活方式:聊天可以“开慧”,朋友是自己的财富

  夏春海坦言自己很喜欢学术,但却总说自己不是一个纯粹做学术的人。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他的爱好非常广泛。他会和朋友聊股市、房地产、电影、健身、篮球、……。什么都不排斥,什么都感兴趣。在生活中,正是这样的性格,他有很广泛的朋友圈。“我觉得聊天特别好,每个朋友都有优点,我都能学到我没有的东西,聊天可以‘开慧’——就是开启自己智慧之门。”

  夏春海提出了“意识”这个概念。他说我们清华的学生能力都是很强的,这时候意识的获得就非常的重要。能力和潜力往往在一种意识和暗示下被激发出来,要做什么,能做到什么高度,甚至一种激情、冲动和坚持下去的毅力往往都来源于外界的刺激。而与朋友聊天就是获得意识的很好的渠道,所以他称之为“开慧”。只要有意识,定标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就一定会有成果。

  他的一番话让我想到了如今市场营销中的一个理念——“共赢”。夏春海真正把聊天看成是一种交流,一面镜子,彼此映照,彼此取长补短,与朋友共同进步。这样的群体不仅令人向往,更让人羡慕不已。正如他所说的,研究生是半个社会人,在做好学术这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要有自己的圈子和资源,朋友是最宝贵的财富。

  现在与未来

  不甘于平淡的夏春海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紧张而充实。合理安排时间是必要的。他说,“我一般在中午处理学生工作;在走路、骑车的时候反思自己课题上的一些想法和思路,我不擅长熬夜不睡觉”。有时候,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会用健身来放松自己,甚至为了磨练意志而进行长跑。“最开始感觉特别想放弃,可跑了几千米以后,就发现自己可以加速了,越跑越快,突然觉得很多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只要能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后面就是属于自己最广阔的一片天地”。

  在谈到未来的择业,夏春海坦言没有给自己束缚在一个具体的标准中,会给自己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像陈希老师曾说过‘要登大舞台、唱大戏、做大事业’”。他说自己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也许更重要的是我们能拿出做学术的态度和能力去做事情,比如做工程、项目等等。

  看到眼前这个阳光、自信而爽朗的夏春海,我不禁格外生出一份激情与信心,我想,不论他未来做什么,都会同样精彩。(编辑 李含)

2007年12月12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