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决定一切 勤奋成就事业
——访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张勇
●研通社记者 李慧 周彧

张勇,清华大学2003级机械系直博生。博士4年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了4篇SCI收录论文,均为国际著名刊物,2篇EI收录论文,另有第二作者论文4篇。2006年赴美参加国际激光与光电子应用会议并作口头报告。被评为2007年机械系“学术新秀”。在博士学习期间,张勇曾先后担任机械系2003级本科生辅导员、系党建辅导员、系学生组副组长等职务,曾获得“一二•九”优秀辅导员奖。
“把碳纳米管变成从地球连向月球的天梯”
提到自己研究的领域——激光处理碳纳米管,张勇说他要感谢刘文今与吴德海两位教授把自己带入了这个领域。激光处理纳米管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将激光改性与碳纳米材料结合起来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国内外相关的成果较少。他的两位导师刘文海教授与吴德海教授提出了采用激光对碳纳米管进行处理的研究课题。他对这个方向很感兴趣,于是加入了研究。“虽然比起来物理、化学系的同学,对于我这样学材料加工出身的来说,在知识背景上和他们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我们会在宏观领域做结构上的改进,从而改变性能,改善应用。诺贝尔奖获得者Smalley教授说要把碳纳米管变成连接地球与月球的天梯,我们很受鼓舞,更坚定了我在这个研究方向钻研的信心。”
在研究生期间,两位教授从来不会给他太大的压力,宽松的学术环境让他可以自由地舒展才华。同时,他也很感谢给过他很大帮助的实验室的师兄弟。没有大家的互相配合与鼎立支持,就不会取得目前的成果。
能够去美国参加国际激光与光电子应用会议,并作口头报告,他觉得这是一个极大的荣誉,也是一个很好的开阔眼界的机会。能够亲临现场与大师零距离交流,感受大师的风采,体会本领域知名人物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看看同领域的前辈在做怎样的研究,他们是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又是如何设置实验的,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一个新的想法,开启一扇通往新天地的大门。
“大家应该出去多参加一些实习与实践,很锻炼自己的能力。如果有机会的话,出国参加联合培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要找一流的学校一流的导师,实实在在地参与科研项目,肯定会对自己的科研有很大的帮助。回国后也会给课题组带来一些新东西。”这是他对师弟师妹们的一点建议。
“在动态平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
科研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社会工作也需要付出极大的热情。张勇在这几年里先后担任了机械系2003级的辅导员,系党建辅导员,系学生组副组长等职务。对于社会工作和科研是否会起冲突的问题,他有着自己的见解。在张勇看来,社会工作与科研工作的时间安排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这其中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工作的重点,不要让自己陷入事务性的工作。说到这里,他举例说:“清华的学生需要培养自己在生活中的自理能力,辅导员需要帮助他们建立这样的能力,而不是像保姆一样代替他们去做事情。”而且,这样的工作本身也带给他很多乐趣。他觉得做年级辅导员,与同学面对面的时候是最开心的。
“享受生活,不要错过眼前的风景”
谈到业余生活,张勇说他最大的爱好是旅游。当时我们都很惊讶,在如此繁忙的科研与社会工作之余,他还有时间去旅游吗?可是他却说,其实旅游是一种心态,是你对生活当下的一种把握。提到旅游我们就会想到忙着筹划目的地做各种各样的准备,然后拿出一段时间来去某个地方游玩。可是我们却忽略了一点——“忙里偷闲”。他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关键是看你是否能领略它,好不好玩是一个心态问题,旅游并不一定是要特地拿出时间来背着大包小包外出。”
在旅游之余,张勇也和其他同学一样,愿意看看电影,上上网,偶尔打打游戏以放松心情。
“开阔眼界,海阔天空”
博士五年级的张勇,即将面临就业。说到未来的打算,他觉得不一定要把目标局限在北京、上海这些地方。国家在发展,各个地方都会发展得很好,到一些亟需人才的地方去工作,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才能。他认为清华学子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要和学校培养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做大事,入主流,上大舞台,在国家的重点行业体现自己的价值。”
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张勇的自我规划意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同学的眼里,他严谨,勤奋,做事目标明确。他说他喜欢未雨绸缪,所以并没有像一些同学那样在“最后期限”之前忙得焦头烂额。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这正是张勇能取得今天成绩的关键所在。 (编辑 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