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向“学” 专于思考
——访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陆品燕
●研通社通讯员 姜尚仆

陆品燕与导师姚期智在一起
陆品燕,计算机系2005级直博生。
他因中学时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多门学科竞赛中获奖,于2001年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习。他在本科期间连续四年学分级班级第一,多次获得各种奖学金,被评为“清华大学优良本科毕业生”。
他2005年保送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研究生,师从“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先生,研究计算机理论,特别是“计算复杂性方向”。2007年6月,直博二年级的他作为年纪最小的候选人获得了第12届清华大学“航天海鹰杯”学术新秀提名奖。
研究生两年时间内,他已先后在高水平的国际会议上发表了9篇论文,其中包括理论计算机界的最高会议STOC,计算复杂性理论的最高会议CCC,算法设计方向的最高会议SODA等。
他在欧洲理论计算机重要会议ICALP 2007上的论文Holographic Algorithms(全息算法): The Power of Dimensionality Resolved解决了Holographic Algorithms领域一个基础性难题,获得欧洲理论计算机协会颁发的最佳论文奖(Best Paper Award),这也是该奖项首次颁给华人学者。
他曾先后应邀在波士顿大学,威斯康辛大学,芝加哥大学,伊利诺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做过专题讲座。
在刚刚结束的2006—2007学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评选中,他从众多同样优秀的清华学子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特等奖学金。
他是同学眼中的名副其实的“学术牛人”。
一心向“学”
当被问及是如何走上学术的道路时,陆品燕说:是兴趣和幸运。
他坦言自己一直对理论比较感兴趣,尤其是数学方面。从高中时代开始,他就已经开始像模像样地做数学理论相关的“研究”了,因而当初在填报志愿时曾经在北大数学系和清华计算机系做出艰难的选择。
进入清华计算机系后,不得不暂时远离一贯爱好的数学。但是正是因为对数学理论深厚的兴趣和坚实的基础,才使得他在计算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得心应手。读研后在姚期智先生的指导下,更是重新找到了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研究数学的感觉。
除去对数学的兴趣爱好之外,陆品燕也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姚期智先生作为导师给陆品燕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以及全面的开阔的学术讨论环境,使得他可以在自己喜爱的学术领域内尽情发挥,同时又能够及时、全面的接触到国内外研究的动态和前沿。而2004年Valiant提出的理论又给他提供了一个施展的舞台。在这样优越的学术背景下,陆品燕凭借着自己个人的学术热情和勤奋的学习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做一个哲学思考者
科学和哲学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历史上,学多伟大的科学家又往往都是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莱布尼兹、笛卡尔,罗素等等。
在特等奖学金答辩时,陆品燕曾说,自己要成为一个工科出身的、有理科情结的哲学思考者。可见哲学在他的学习研究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他所喜爱的哲学家之一,正是同时是伟大的数学家又是逻辑哲学家、文学家的罗素。
罗素是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尤其以其在分析哲学和逻辑哲学中的重要理论和贡献著称。他本身的数学家身份和数学基础使得他在分析哲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创见,使得他在对世界的分析和认知上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还著有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西方哲学史》,这本深刻且详尽的哲学史书籍,却又因为罗素个人高超的文学素质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也许是同样钟情于数学的缘故,也许是同为科学、学术研究者的同向度思维使然,陆品燕对罗素的著作的和思想情有独钟,并在学术之余,研读了罗素的多部著作。
哲学之外,陆品燕也喜爱文学和小说。对金庸小说十分熟悉的他曾在一次采访中举出《天龙八部》中扫地僧的例子,可见他并不单纯在学术上有所专长。
向往多重色彩的科学家生活
在学习之余,陆品燕也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就如同GTM丛书倡导的那样,游戏、茶和数学构成了陆品燕生活的重要部分。他喜欢牌类和棋类游戏这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游戏,亦对经济理论中的博弈论书籍颇有兴趣。
当谈到未来的打算,陆品燕笑说,科学家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他喜欢具有多重色彩的科学家生活,与别人合作也同样有乐趣。他认为在其中有三大收获:
首先是科学/数学很美。提高数学修养很重要,在科学研究中需要找到一个平衡,发展自我能力和做出成果的权衡。数学的发展总是超出了物理对他的需求。理论和工程判断标准就是不一样的;其次是顿悟之后的快感;最后是学术过程中跟人合作所建立起来的友谊。
正是怀着对科学/数学的热爱,对哲学深厚的兴趣,和对未来的明确打算,以及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陆品燕创造了与他的年龄相比了不起的学术成绩。
在整个采访中,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的问题,无论大至个人的人生规划、还是小到一个具体学科疑问,陆品燕都细致谦和的对每个问题做了回答。
陆品燕的谦虚、热情,折射出一个在学术上孜孜以求同时对于物质生活并无太高要求的处事方式,对于同时处于学习阶段的研究生们是一个不小的启示。(研通社计算机系新闻组 供稿 襄桦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