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奉献奥运清华人 - 正文

邓亚萍: 从世界冠军到奥组委官员

  邓亚萍,2001年清华大学英语系毕业。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剑桥大学在读博士。运动生涯曾获18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包括4块奥运金牌。北京申办奥运形象大使。现任中国奥委会执行委员、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等多项职务。

  时尚精干的短发、光泽白皙的皮肤、恬淡从容的神态,这就是邓亚萍。一个充满着知性美、成熟魅力的邓亚萍。

  18个世界冠军,4个奥运冠军,她用19年时间登上世界乒坛珠峰。10年成功转型,从博士生到官员,从国内到国际,人到中年她完成了靓丽的转身。那些辉煌已被邓亚萍抛在了脑后,从2007年开始,她又肩负了一个新的使命——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奥运村部副部长。

  迈进清华:从写26个字母开始

  1997年,在获得亚特兰大奥运会两枚金牌后的第二年,邓亚萍正式宣布退出体坛,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除了很多喜欢邓亚萍的体育迷,连中国体育界官员甚至一些国际乒联的官员都觉得很吃惊。有人帮邓亚萍算过一笔账,以她当时的水平和世界排名,参加一年一次的世界比赛,她在世界第一的排名还可以保持10年,可是她却在自己的巅峰时刻选择了离开。

  这个选择并不是邓亚萍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慎重考虑后作出的决定。

  退役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邓亚萍从5岁开始打球,到那时她已经打了19年乒乓球,身体上落下伤病是难免的,而且继续的高强度训练也会加重伤病。二是所有的竞技体育运动员无论早晚都将面临退役的问题,她经常自问,如果退役以后不去当教练,而是走向社会,自己有什么优势和能力与其他人去竞争?这让她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忧虑和危机感。

  经过考虑,她选择了去清华大学读英语。之所以选择英语专业,除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一年,她当选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而她在第一次参加会议的时候,遇到了让她颇为尴尬和难受的场面:委员会一共有来自19个国家的19位委员,在会议中,所有的委员都是用英语进行交流,只有邓亚萍一个人带着翻译,这让她感觉到非常尴尬。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接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

  “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您放心,我一定努力学好!”此时邓亚萍有些羞愧,但更加相信自己的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每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们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两次申奥:用真诚化解偏见

  两次申办奥运会,历时8年,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苦的路。邓亚萍用“残酷”来形容这个过程。“1993年北京在最后一轮以两票之差失利。在第二次申办时,我们更加谨慎,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每一票,因为任何一票都可能是致命的。”

  第一次以两票惜败的一幕,她至今想起来还非常真切。那一次,她代表中国作最后陈述。当时她的英语水平很低,陈述的几句话完全是死记硬背下来的。陈述的前一天晚上,她根本无法入睡,整夜躺在那里倒腾这几句话,担心第二天会因为紧张忘记,或是说错。好在陈述的时候并没有出现什么失误,但中国在那一次并没有成功。邓亚萍说,当听到萨马兰奇主席宣布的结果并不是中国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中国团员都相视无语,“每个人相顾无言,默默流泪。”那种挫败感她永生难忘。

  时隔8年后的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了。两次申奥,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她的发展变化,而邓亚萍也向世人展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邓亚萍。

  两次申奥,邓亚萍都作为运动员代表作投票前的总结陈述。与上一次申奥陈述时的死记硬背不同,此次陈述的英文稿是她自己动笔写的。作为申奥形象大使之一,邓亚萍在自己的陈述中写下了这8年来她真正感受到的变化,从工作方法到对西方的了解,再到方方面面的很多细节,更主要的是老百姓们的心声。她用自己的笔和语言描述着这一切,让全世界人民了解真正的中国。这一次,中国成功了,在全国人民的欢呼中,邓亚萍觉得终于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萨马兰奇:“在邓亚萍身上我看到了奥林匹克精神”

  学习使邓亚萍感到了来自赛场外的充实和自信,申奥工作结束后,2001年9月,邓亚萍又踏上了赴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女子体育”硕士学位的征途。至此,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算起,邓亚萍已在校园度过了几度春秋,并将自己原小学三年级的“学历”改写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

  不过,正是由于在球场上的执著与专注,邓亚萍得到了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青睐,这位慈祥的老人引领她迈入了奥林匹克的恢宏殿堂。在萨马兰奇的举荐下,邓亚萍当选并多次连任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

  在邓亚萍的体育生涯中,萨马兰奇曾先后5次为她颁奖。何振梁曾经问过萨马兰奇为什么这样喜欢邓亚萍,萨马兰奇笑道:“一个自身条件并不好的女孩,能够称霸女子乒坛,在邓亚萍身上我看到了奥林匹克精神。”而当问起邓亚萍对萨马兰奇的看法时,她的回答中带着一种尊敬。“我感受到萨马兰奇对中国的友好,对中国人的友善,而且这种感情是一种真诚的友谊。”

  在邓亚萍本科毕业的时候,她将自己的第一篇本科论文作为学习的阶段性成果送给了萨马兰奇。那是一篇五六千字的短文章,邓亚萍装订了两份,其中一份作为第二阶段学习成果的纪念送给他,另一份则希望萨马兰奇在上面签名,自己留作纪念永远珍藏。可是,萨马兰奇却将两份都收下了,他表示,一本他本人留作纪念,另一本则将放到奥林匹克博物馆。

  身肩重担:“期待着奥运村给世界留下美好的‘中国印象’”

  如今邓亚萍在北京奥组委,担任着奥运村部副部长的职务,负责超过1万名运动员在奥运会期间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工作。“作为奥运村部的副部长,我的大部分工作是在奥运村这边。”邓亚萍说,“奥运村的工作首先要符合国际奥委会标准,另外我们还要本着节俭办奥运和两个奥运会要同样精彩的标准来建设奥运村,我们的预计开村时间在今年7月20日左右。”

  作为著名运动员,邓亚萍曾住过巴塞罗那、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奥运村,并以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参与过悉尼、盐湖城和雅典奥运村的组织工作。她认为,作为运动员的栖身之所,这些奥运村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如果说有区别的话,我希望北京的奥运村能留下更多的中国烙印。”邓亚萍说,北京奥运会的奥运村将尽力体现中国特色,尽可能让运动员在休息、交流之余,感受悠久的中国文化和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

  随着奥运会一天天地临近,邓亚萍的工作已进入了倒计时,日程安排细化到了每一天,全然没有8小时工作制的概念,但她依然很开心也很充实。她说:虽然工作繁琐、忙碌,但能在自己家门口,为中国人盼了多年的奥运会做点工作,是自己莫大的荣幸。

  来源:摘编自北方网

2008年07月16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