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责任伴青春
——记2013年度清华大学“十佳紫荆志愿者”张艺君
学生通讯员 赵瑜月

作为志愿者,她3年内参与了大大小小十几项志愿活动,志愿时间超过150小时;而作为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她带领生物紫荆开展多项志愿活动,营造生院志愿文化。她用爱与责任诠释青春的意义,用汗水与坚持解读志愿的力量。她是张艺君,现为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院团委志愿组副书记。
对自闭症儿童的感情
在自闭症志愿服务这一领域,张艺君从志愿者到组织者,对这个群体有很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感从《海洋天堂》这部影片中萌发,自此,她开始深入了解自闭症,关注这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特殊群体。最初,张艺君在“北京星星雨自闭症儿童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星星雨”)做志愿者,大一学年,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她依然坚持在“星星雨”做志愿服务。虽然父母的不理解,学业的疲累让她对志愿活动产生过质疑,但是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让她坚定了继续在自闭症儿童关爱这一领域做志愿的决心。
某一天,张艺君依旧准时来到“星星雨”机构陪伴自闭症孩子们。她经常陪伴的一位小女孩非常好动,为了让小女孩安静下来,她给了小女孩一支画笔,让她画出自己所想的东西。放学时,她发现小女孩用在纸上画出了自己的画像,尽管画像十分稚嫩,她却觉得一股暖流流过自己的心上。而当女孩的母亲向她表达感谢时,看到年轻的母亲脸上布满了疲惫与沧桑,一种心酸的感觉涌上心头。从这个时候开始,张艺君不再认为自己的陪伴是无意义无价值的,这种陪伴很简单,却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理解是志愿最重要的品质
张艺君认为,理解是志愿最重要的品质。理解“星星雨”这个活动,理解自闭症患者这个群体,了解做什么能真正帮助到他人,即使付出时大汗淋漓得不到回应,也很有价值的,起码自己知道后期如何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志愿服务。她说,现在作为学生,她能够做的其实并不多,可能只是给自闭症儿童简单的陪伴而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们更加理解,更加牵挂这个群体,等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可以更好地提供帮助。
对身边志愿活动的思考
大一时,张艺君听说生命学院为清华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大的院系,但在她看来虽然志愿者们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但是志愿活动的组织上仍然有所欠缺。为了方便志愿者,方便身边的同学,张艺君把志愿活动引入学校。她认为,虽然志愿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受助对象,但志愿者本身的个人体验也非常重要。
为了节省周围同学时间,同时也考虑到自闭症儿童不便于集体去公共场合,在她的建议下,生物紫荆把自闭症儿童领进校园,组织学生志愿者们带孩子们做软陶,体验清华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文环境。她引导队员围绕校外志愿活动引入学校做出一系列尝试,最终将为盲人收集海报替代盲文纸的活动扩展为一个新项目“second sight关爱视障学生”,以“我是你的第二双眼”为主题,让视障大学生与清华学生结伴,交流不同的人生经历。
张艺君说,志愿是付出爱,付出感情,同时也是收获爱。在做志愿服务的过程,她是在爱与责任的陪伴下与青春同行。将来,她希望能做一名国际志愿者,将视野投入到更广阔的的地方,帮助到更好更需要帮助的人。
(清华新闻网12月24日电)
供稿:校团委志愿中心 编辑:范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