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科生的心理学志愿服务之路
——记2013年度清华大学“十佳紫荆志愿者”周卿
学生通讯员 赵瑜月

“我觉得就提供志愿服务而言,身边的人比远方的人更重要。”
“我希望我从事的志愿工作应该是基于特定更专业技能的。”
“期待在心理学志愿服务中,与同学们共同成长。”
……
他一直活跃在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学志愿服务的第一线,作为一名工科生,他自主修学了心理学系临床与咨询方向全部课程,为更好地进行心理学志愿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是周卿,现为软件学院硕士研究生,清华大学李家杰珍惜生命大学生热线接线员,清华大学博士生实践服务团讲师,并一直从事针对清华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
坚持做心理学志愿
周卿认为,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大学校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坚持做心理学志愿服务,我也只做心理学志愿服务。”从接触心理学志愿服务开始,他作为清华大学李家杰珍惜生命大学生热线心理咨询志愿者,2年内累计服务200余小时,提供团体心理辅导40余场,作为技术负责人负责2013年心协团体心理训练主持人培训等。他说,“有时候,有些同学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并不好,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过得更好,甚至不知道可以更得更好,我希望通过我的工作,帮助更多同学了解自己,过上更具幸福感的生活。”
身边的人比远方的人更重要
周卿提供志愿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身边的同学,他认为身边的人比远在千里之外的人更重要。他认为,在清华,很多学生因为学业或生活方面的某些原因,经历过心理方面的坎坷,让他们觉得生活不快乐,而其实只需要一点合理的心理学方法可以让同学们有较大的变化,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一些较为专业指导,帮助身边的同学们克服心理上的困难。
他说,让他在心理学志愿服务上坚持下来很重要的一点是同学们给予的正面反馈,这让他更加有信心,慢慢积累更加经验,让自己的心理学服务做得更好。
在志愿服务中共同成长
“助人自助,志愿服务其实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周卿这样说。因为在心理学志愿服务中接触到的大部分是同龄人,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了解不同背景的同学们视角间的差异,看见他人处理问题的方式,让他自己在处理问题上也会被身边人所影响。他在担任清华大学博士生实践服务团讲师时,每一场报告都很重视听众之间的互动及分享,这给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周围人的平台。接触心理学志愿服务以来,周卿见过不同类型的组织,看到不同组织的发展方式,看到长辈们为同学们做的努力,认识了很多的新朋友,这是他未曾预料到的馈赠。
周卿长期、定时地提供心理学志愿服务,研究生二年级一年的时间中,平他均每周服务的时间约为约8小时。谈到毕业后志愿服务的走向时,他说,即使毕业后,他也会将心理学志愿服务继续做下去,这是他人生中宝贵的一笔财富。
(清华新闻网12月25日电)
供稿:校团委志愿中心 编辑:范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