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2013年学生志愿者风采 - 正文

清水之源

——访清华大学十佳紫荆志愿者罗园

学生通讯员 洪凌雁

  她,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莘莘学子的一员;她,希望用所学的知识,推动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她,曾经深入农村、组织宣讲;她,不遗余力地推广生物慢滤池,关注农村饮用水安全。她,就是清华大学学生清源协会的重要成员,环境学院研究生三年级的罗园。

学以致用,回馈社会

  罗园的志愿之路开始于清源协会(该协会旨在通过大学生将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农村发展,注重受助群体的能力建设)。“目前的慈善机构仍然以物质资助为主,我们相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谈起协会的理念,罗园充满自信。清源协会于2011年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成立,罗园成为了初创时期的骨干成员之一。两年来,罗园参与了包括金字塔底的创新、大学生环境论坛等在内的多次宣讲活动,培训在校学生生物慢滤池技术十余次,并深入农村,参与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生物慢滤池推广项目。

像受助者那样思考

  被问到两年志愿之路的最大收获时,罗园的答案是应当体会受助者的心情,像他们一样思考,“即使出于善意,我们也不能强行改变他们的生活”。

  清源协会的生物慢滤池技术主要来源于加拿大,目前已经在美国与东南亚广泛使用,较为成熟。但如何使得中国农村适应这一项技术,罗园和志愿者们做了很大努力。首先,志愿者们会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农民对安装生物慢滤池的意愿。如果收到了较为肯定的回答,会有协会成员前往当地,具体走访和调研;若是农民的兴趣不高,就需要说服乡政府进行宣传和引导。“一般都是年轻人更有欲望通过这个技术来改善生活,所以我们就在他们家中首先试点,吸引其他村民的加入”,罗园为我们介绍起她的经验。

  在宁夏麻黄山乡项目中,当地政府首先推广生物慢滤池102个,均通过村民自己报名的方式实现。罗园与她的小伙伴们通过返回宁夏调研得出结果显示,90%的村民都认为自家的饮用水质得到了改善。基于这样的结果,他们进一步制定了1200座滤池的推广计划,并在2013年暑期实现。“如果不是村民们的自愿和支持,项目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罗园这样解释。

  罗园告诉我们,参加清源协会这两年,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不是技术上的,而是在实践中如何沟通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对于农民,我们不能仅仅一腔热血、希望做好事,更要‘接地气’,要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什么是最需要的,受助者是否真的能从中有所收获。”

做志愿,技术要过关

  罗园告诉我们,清源协会通过生物慢滤池技术可以去除水中的气味和95%以上的悬浮物,但若当地有严重的化学物质污染或重金属污染,则需要根据不同水质状况对技术进行更新。“每个地方的水质都有特色,比如山西土地就富含铁、砷元素。”为了实现技术的更新,罗园和志愿者们需要远赴受助当地采集水样,进行大量的文献检索,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最重要的是在实验室中得到证明,我们还和当地保持联系,对使用情况进行长期的跟踪和反馈。”参与公益活动两年,愈发让罗园意识到了志愿不能仅靠感性的冲动,还需要扎实的技术作为支撑。

用心专注,坚持不懈

  罗园将她的志愿心得概括为四个字:“用心”与“坚持”。以她印象最为深刻的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生物慢滤池推广项目为例,由于经验不足,志愿者们的初次宣传并没有得到村民们的关注。“大家没有气馁,也许我们运气好,第二天恰好是当地赶集的机会,我们就在集市上做宣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随后,罗园和志愿者们一鼓作气,走访了3个自然村,开展了4次宣传会,逐渐让村民们意识到了水质对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他们又给当地政府和村干部进行了两次培训。

  在政府的支持下,102所滤池陆续建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夏天清源协会与村民合作,计划推广生物慢滤池1200座。是罗园和所有志愿者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得这项新技术开始走进宁夏干涸的土地。虽然前途充满荆棘,但罗园依然充满希望。她说,“我们已经4次踏上宁夏的土地,将来也会长期跟踪这个项目。为了村民们能喝上洁净的水,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这是清华人的品质,也是新一代的责任!”

(清华新闻网12月23日电)

供稿:校团委 编辑:范 丽

2013年12月23日 09:23:2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