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2013年学生志愿者风采 - 正文

我和志愿有个约定

——访2013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十佳志愿者王绮霞

研通社记者 宋亮 杜林霏

图为王绮霞生活照。

  王绮霞,女,中共党员,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2012级直博生。2012年9月起担任精仪系研团总支志愿副书记,分管紫荆志愿服务支队,其间组建了会务服务工作组、谈心屋工作组、维修老师电脑小分队、关爱老人专项工作组、小朋友工作组、“1+1”工作组等,先后为2012年寒假实践动员会、2013年暑期实践动员会、2013年校庆之精仪系与机械工程系校友接待、2013年校庆之实验室开放日等提供志愿服务。组织走进社区关爱农民工子弟、青红蓝小学募捐等多项志愿活动,累计达25次。

结缘志愿,只因一场灾难

  2008年9月,带着90后女孩的梦想,王绮霞进入四川大学,开始了她的大学生活。对于四川而言,200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对于王绮霞来说,这一年也尤为重要。正是在这一年,她与志愿公益事业结缘,开始了作为一名志愿者的忙碌和坚守。

  在她到四川念书的4个月前,汶川地震给巴蜀大地带来了一场浩劫。王绮霞说,当双脚亲自站立在这片土地上时,才能从灵魂深处体悟到灾难带来的切肤之痛。面对满目疮痍、支离破碎的家园,四川大学师生团结一心,积极募捐,秉烛祈福,为家园的重建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新生,王绮霞被学校师生和当地群众面对苦难时的乐观精神深深打动着。那十几天,她不停地在思考: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在自己的极力争取下,王绮霞成为一名整理募捐物资的志愿工作人员。她需要做的是对募捐来的书籍和服装进行分拣。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繁琐和枯燥,是对一个人耐心和毅力的巨大挑战。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海量募捐书籍和服装,王绮霞并没有半点退缩,在学校师生的感召和影响下,她凭借着一腔热忱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坚守,成功地完成了数以千计的救灾物资的分拣。

  “我就想干点实事,多做一点儿是一点儿。”王绮霞这样简单地解释选择志愿工作的缘由。

因时制宜,“走有研究生特色的道路”

  2012年秋,王绮霞凭借优异的考研成绩进入清华大学精仪系学习,她的志愿公益事业也在清华园中得以延续。第一学期初王绮霞便担任了系研团总支志愿副书记,分管紫荆志愿服务支队。凭借着本科四年积累的志愿工作经验,王绮霞在全新的环境中很快适应起来,工作也逐渐走上正轨。

  在实际工作中,王绮霞发现照搬本科生的志愿工作模式是行不通的。她解释说,相比于本科生,研究生在面临较大课业压力的同时还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因此即便满怀一腔热情,也无法在志愿工作中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针对研究生群体的这些特点,王绮霞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志愿路线,即以“服务同学”为中心,以“积极搭建老师和同学之间交流的桥梁”和“为同学的切身利益办实事”为两个基本点。以此为原则,王绮霞积极整合学校内的丰富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干,尽力调动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将“学习生涯规划”、“毕业生就业引导”、“学生族常见病防治”、“研究生心理健康辅导”等专题在全系上下顺利地推广,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王绮霞说:“志愿工作也得因时制宜,从实际出发,适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每次活动结束后,参与工作的同学们都能够提交给我非常详尽的书面总结材料,这是他们工作积极、热情的最好证明。”

  谈起自己成功组织开展研究生志愿者活动的秘诀,她一句话道破:“找准志愿工作需要和志愿者自身需求以及兴趣特长的结合点。”“研究生同学都是甘于奉献、脚踏实地的人,但又承担着繁重的课业和科研任务,如何才能最大程度调动他们志愿工作的热情?我想关键是做好活动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兴趣特长,让志愿者们感觉他们的工作能够有效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真正取得一些效果,于人、于己都有利。”

  “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引导和心理健康辅导等专题之所以受到好评,就在于准确契合了研究生同学的实际需求,组织者和参与者都能从中受益。看到同学们都能在自己的科研和生活方面收获满满,我认为所有的付出和改变都是值得的。”王绮霞的脸上露出志愿者们特有的纯真、灿烂的笑容。

传播公益,将志愿精神辐射他人

  从最初的物资分拣到为身边同学办实事,从校内会务接待到关爱孤寡老人和农民工子弟,一路走来王绮霞遇到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们共同书写的故事也越来越精彩。

  “做了这么多的志愿工作,是希望改变一些现状吗?”当谈及“改变”的话题时,王绮霞说:“我们的努力其实是微薄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力量薄弱而放弃努力。跬步致千里,积少能成多,在这个过程中对同学们服务意识的引导和志愿精神的传承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王绮霞表示,自己和同伴们能做的就是整合好校内外丰富的资源,给大家提供一个志愿服务的宽阔平台,帮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志愿理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志愿工作中来就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王绮霞还特别提到了志愿精神的宣传推广工作。一次,在浏览紫荆志愿服务队网站的时候,她发现网站的点击量不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校内志愿者们的辛勤工作并不为多数人所知,她由此意识到做好宣传工作也是志愿精神传播中很重要的一环。“要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志愿服务的事业中来,必须有更有力的宣传作为支撑。”王绮霞表示,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这也给志愿精神的宣传推广提供了机遇;虚拟社区和社交网络中,不能没有志愿者的声音;应该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志愿者讲述自己的故事,把他们的正能量播撒到每一个角落。

  浏览王绮霞的人人网主页,可以看到她最新的一条状态是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的一句话:“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信念。”心怀志愿,是一种阳光的生活态度,而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愿意从自身做起,一如既往地坚持理想,那么我们的生活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更加美好。

  在清华,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与王绮霞一样,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他们是“学生成长的服务者”、“爱心传递的公益者”、“校园文化的塑造者”和“志愿精神的践行者”。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传递着志愿精神的火炬,用青年人的理想与热忱撑起未来志愿事业的一片蓝天。

  后记:有人说,2008年是中国志愿者的元年,因为没有哪一年能如此地感受到中国志愿者的力量。对王绮霞而言,2008年也是她志愿者身份的元年,此后的5年里,她一如既往,风雨无阻,志愿不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对于王绮霞来说从来都不是空洞的词语,而是不断践行的社会责任。志愿者,是她永远的身份。王绮霞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让志愿精神在清华园中不断地传递,播撒在每一个角落。

  编辑:范 丽

2013年12月20日 14:03:52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