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的力量
——访2013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十佳志愿者胡金铭
研通社记者 谢 佩 胡 轩
胡金铭,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11级硕士生。研究生阶段,平均每两周参加一次志愿活动,累计时长达350小时以上。2011年读研以来,一直坚持在北京夏各庄地区组织开展支教活动,每周都有4名以上的志愿者在当地中学进行为期半天的英语教学。此外,还组织了农村学生参观清华(接待200余人次)、支教志愿者培训(参与者80余人次)、朝阳小学团体辅导讲座、山东高密一中学生考前辅导等多项志愿工作,参与新疆阿图什市英语支教和河南地区农村支教等多项支教活动。

图为胡金铭(右)在新疆支教期间与当地哈萨克族女孩在一起。
初次采访胡金铭,就被她的知性和乐天所感染。作为清华教育研究院的一名研究生,两年多以来,胡金铭结合自身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到支教等志愿活动中,为孩子们传递着知识和正能量。对志愿活动以及基层教育的热爱,是她甘于奉献的源泉。
——题记
结缘支教,收获感动
七年前,胡金铭就与支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她就意识到,大学并不是高中,需要在学习的同时,走出象牙塔,感受最真实的社会,而支教则是接触社会的有效方式。机缘巧合,她得知石景山区有一个农民工子弟小学,学生们过得很苦。她觉得自己有责任为他们做些什么。学校的孩子们基本都是农民工的子女,平时父母忙于在外打工,无暇照顾他们,周六孩子们都会被托管在学校。胡金铭就在一个周六开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支教。虽然首次支教的她显得有些经验不足,总是狼狈地被孩子们“牵着鼻子走”,但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笑脸却给了她莫大的鼓舞,让她平生第一次感受到辛劳的付出也可以带来快乐与感动。于是,在那个学期,胡金铭每周六都会在早晨六点钟爬起床,八点前赶到支教的学校,陪着孩子们度过愉快充实的一天。与此同时,她支教的经验也慢慢丰富起来。
采访中,胡金铭谈到当时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女孩。女孩家里非常困难,父母也经常不在家,胡金铭会经常到她家帮她做饭、梳头、做家务,连续几个月给她提供资助,累计达几千元。后来,女孩离开了北京,她们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少了。对于女孩未来的人生,她颇感担忧,却又无能为力。“我会努力去影响一个孩子,去给他们带来正能量,但有时候还是会觉得自己力量不够,自己能做的很有限。所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学会行善、学会宽容,抓住每一个奉献的机会。”胡金铭感叹道。
放低姿态,做高质量的支教
夏各庄支教(夏各庄镇位于北京市平谷区的泃河边上——作者注)是胡金铭研究生阶段倾注最多心血的支教项目,这个项目也得到了夏各庄镇政府的支持和夏各庄镇中学的老师的重视。由于当地较为闭塞,孩子们的家庭经济状况也不佳,所以他们平时很少有机会走出村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老师、家长一直希望孩子们能走出去扩展视野。清华大学支教学生的到来令他们喜出望外。“因为初中的孩子正处于社会化的初级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慢慢形成,在这一阶段孩子们所受到的影响将终其一生。所以我认为,在这一阶段给他们带来正能量,激励他们努力奋斗,是非常有必要的。”胡金铭这样阐述这个项目的意义,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使她坚定了将支教项目做下去的决心。
胡金铭非常重视支教的质量。在项目准备过程中,她会结合志愿者的不同专业背景,精心设置课程,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英语支教体系。由于支教对象是初中生,大多数孩子接触英语不久,所以第一节课一般是教孩子们用英文作自我介绍,并以此让志愿者和孩子们“破冰”。后续的授课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志愿者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用英文讲述该领域内科学家们的趣闻轶事;二是有出国经历的志愿者介绍国外的校园生活以及一些著名大学的情况;三是用英文介绍国外文化。每节课结束时,志愿者们会把这些讲授内容中涉及到的英文单词、句法等进行总结,耐心地讲授给孩子们。由此,英语支教活动在为孩子们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切实提高了他们的英语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胡金铭不仅是一名志愿者,更是一名组织者。为了提高支教的整体质量,每次支教前,她都会对志愿者们进行培训,提升他们支教的工作素养。胡金铭一直秉持这样的支教理念:“一定要做‘有用’的支教!支教者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唯有放低姿态,与孩子们敞开心扉,平等交流,才能真正有效地传递知识和正能量。”
默默奉献,贵在坚持
在胡金铭眼中,一次的无私奉献固然值得称赞,但真正能够坚持下来,一直默默付出而不求回报才是难能可贵的。谈到坚持,胡金铭坦言“我也曾想过放弃,但她一直坚信:资金困难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解决;应试教育也是暂时的,眼界的开阔将使孩子们终身受用。正是这样的信念,使她默默地坚持下来。
作为志愿活动组织者,她坦言,招募合适的志愿者、维持志愿者的支教热情会耗费她很大精力。在支教过程中,她会深入了解每名志愿者的需求,还会经常自掏腰包为志愿者给付酬劳。当夏各庄镇的学生来清华参观时,为了达到好的讲解效果,胡金铭每次会自己出钱请专人为孩子们进行讲解。但她从未对此有所抱怨。在她看来,与为孩子们带去知识与温暖相比,这点付出并不算什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水滴石穿、贵在坚持的事业,它不在于三五天的演说激励,而在于对优秀品质的长期打磨。胡金铭认为,支教应该是一种长期行为,短期支教并不能为孩子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作为一名志愿者,能够长期坚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非常重要。而胡金铭也常庆幸自己当初的坚持,才换来与志愿者们和夏各庄镇政府建立的“革命”友谊,使整个支教项目发展势头良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受益。
支教是一种理想、一种担当,更是一种力量。“每次夏各庄项目招募志愿者,都有学校各院系的研团总支帮忙转发招募邮件,并给以非常及时的反馈;每一次出发前,夏各庄项目的志愿者们都会认真准备好展示材料和小礼物,这种一丝不苟与社会关怀,就是我理解的清华志愿精神!”胡金铭如是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支教虽然是微力量,但这千万种微力量汇集起来,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正能量。这,就是支教的力量;这,就是奉献的价值!
编辑:范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