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第14届“良师益友”特别报道 - 正文

醉心学术,哺育新人

——记清华大学第十四届 “良师益友”名人堂获得者曾攀老师

研通社记者 王之清

  曾攀,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十一届、第十三届研究生“良师益友”荣誉称号。他1988年在清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88-1992年先后在大连理工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从事两站博士后研究.现为《机械工程学报》、《工程力学》、《塑性工程学报》等五个学术期刊的编委,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塑性成形模拟与模具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包括国家级重点基金项目、863项目、霍英东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30多个,获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机械部一等奖、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

  在曾攀读本科时,对《弹性力学》非常感兴趣。期末考试,他把所有考题都答对了,但老师却扣了他1分,他的老师说:“现在的学习只是打基础,你还有差距,你要在后面的研究中补足这个差距。”一晃34年过去了,但这件事一直影响着曾老师,提醒着他要追求卓越,也告诉他如何哺育新人。现在,曾攀老师的课题组每周都要开一次例会,课题组的全体老师和学生坐在一起进行学术、工作上的交流。课题组十几个博士生和硕士生的科研工作,他都了如指掌。对于课题有困难的同学,曾老师往往先安慰大家不要有压力,然后通过讨论,给出指导意见。有时看似做了很多无用功,经过他的一番总结,又变成了很有价值的工作;有时看似平淡的报告,经过修改,立刻体现出了新意。

 

曾攀与学生交流。

  除了在科研工作上指导大家,曾老师还十分乐于和大家交流他个人的工作心得体会。比如出版教材的经历,包括从一开始的素材积累,到后来系统整理,以及最终的审查定稿,他如数家珍地告诉大家那本教材从最初的想法到最终的诞生的完整过程。对于正式出版物,曾老师显得格外“较真”,每一个插图,都仔细修改;每一条附录,曾老师都带着学生们认真核对,做到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曾老师告诉大家,既然是拿出去给别人看的东西,就一定不能放过任何疑点,这样既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负责。

曾攀和他的学生在风工程研究中心合影。

  曾攀曾是机械系的系主任,为机械系的发展倾注了许多心血。机械系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近几十年来,机械系的科研方向多点开花,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在曾老师和系内众多老师的努力下,系内多个科研方向被有机整合,分为重大装备成形制造、数字化成形制造、轻金属成形制造、快速成形成型和成型制造机器人五个方向。就极大地提高了机械系的学术声誉和影响,为今后的长久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良师良言:

  “只有在耕耘的春天里播种,才能在收获的秋天里结果。希望同学们在科学的沃土上播种、耕耘及收获。 ”

  “如果有坚定的信念,动力就会持之以恒。”       

  “50岁的生日,翻过去了,新的50年开始了,新的50年里面,我同样要带领大家,我们也要开创一个事业的新方向,要达到一个新的顶峰,而不是沉迷于我们已经取得了什么东西,50年做了什么东西,关键是后续的发展。“                                                 

  “良师益友的活动恰好就点明了我们作为老师的身份。两种身份——良师还有益友。这两种身份做好了,同学肯定认同你。作为老师,有好的融洽的关系,组织的团队就更有凝聚力,更有战斗力,取得的科研成果也更多。这就是我的理解。”                 

  良师故事:

  曾老师主讲研究生学位课有限元分析、弹塑性力学,课堂上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清晰、缜密的思路,深入浅出,将数理推导繁琐,枯燥的课程讲得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使大家系统掌握相关理论同时,对理论和问题的本质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两门课激发了我对该领域的研究兴趣,为硕士、博士阶段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生何文斌述

  认识曾老师还得从考博谈起,因为硕士期间就知道曾老师是业内的权威,所以选择报考曾老师,但当得知考试成绩不理想,觉得来清华读博士可能性不大时,曾老师还发邮件给予安慰,让我不要想太多有关考试的事,使我倍受感动,觉得老师平易近人。进入清华读博后,随着参与课题项目,跟曾老师有越来越多的接触。曾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很特别,他除了安排任务给学生外,更重要的是当学生的“引路人”,当在课题中遇到难题时,他会跟你一起谈论解决方法;当软件操作不熟练时,他会手把手教你;当你身体状态不佳时,他会向你嘘寒问暖。尽管他肩负的工作繁杂,但他仍每周三坚持参加实验室学术活动,并对大家的工作进行点评和提出建议。为提高大家的身体素质,曾老师还每周坚持带领大家打羽毛球。这些让我们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快乐而幸福的大家庭里。

——学生卢永进述

  在科研方面,曾老师勤于科研,有着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以及创新的科研精神。在很多时候,时针都快指向零点了,我们走出实验室准备回宿舍的时候,看到曾老师办公室仍然亮着灯光。他经常教导我们做科研一定要用实验来检验,并且要打破常规,做出创新点。

  曾老师平易近人,对学生也十分关心,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他要求学生提高效率,不要让时间白白的流逝掉,科研要有计划,一步一个脚印,每个阶段都要争取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学生黄少锋述

清华新闻网12月5日电

供稿:校研究生会 编辑:蕾蕾

2014年12月04日 15:41:1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