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通识教育专题报告会召开
清华新闻网6月4日电(学生通讯员 曹翰林)5月30日下午,清华大学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通识教育专题报告会在主楼接待厅召开。副校长、教务长杨斌,副校长王希勤出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李猛教授和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陆一副教授就大学通识教育作专题报告。

彭刚发言 许德刚 摄
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彭刚教授主持报告会。他说,推进建设“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实现“通专融合”的教育理念,改革通识教育体系,提升通识课程质量,是二十五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一个重要任务,举办此次报告会,就是希望主讲人的研究能够给大家深入启发,推动相关问题的讨论。
李猛在题为《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历史脉络与当前问题》的报告中深入梳理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以哈佛大学与芝加哥大学两所高校为例,认为通识教育的广度与专业教育的深度之间应有实质性的关联。他以美国大学的相关发展经验提出三方面观点:通识课程所配备的教师应来自专业院系;课程模式应采取核心课程的方式,建立接近共同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本科学院应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搭建平台。

李猛作专题报告 许德刚 摄
李猛认为,当下我国通识教育面临一些具体问题:首先,目前将通识课程定位于弥补学生知识,没有对整体知识体系与研究方向起到启发与引导的作用;其次,难以建立一个全校的核心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多在同等层次上不断重复,过于追求通识广度导致课程质量有所下降,未能充分培养学生能力;第三,课程选择面过大,与学生的自由选课机制,导致学生之间难以形成共同的学习经验。
李猛还提到,当下的通识教育课程应更加强调课程深度,而非一味强调课程数量。应加强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共同学习的热情。可以开设更为灵活的拓展类通识课程,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与探索热情。另外,通识教育在深层次上还需要理顺本科学院与专业院系之间的关系,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时间配比,将现代科学更好地纳入通识教育体系中。这些都需要中国大学持续探索、不断完善。

陆一作专题报告 许德刚 摄
陆一的报告题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育人目标与教学效果》。经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她发现,全世界各国高校的通识教育都存在着体系杂乱、内容简单、学生收获较少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对现有的教育评价与反馈体系的反思,她认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容易测量,教学管理缺乏抓手;既有的学生评教体系区分度不高,难以支持课程的改进。因此,众多高校面临着通识教育目标无法通过课程落到实处的挑战。陆一通过提出新的课程调研方法体系,以学习效果为主要调研方向,倡导“高能课”概念,为高校教学提供了新的自我分析、自我验证视角。
现场的专家学者针对报告内容与实际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第二十五次教育工作讨论会通识教育工作组两位组长——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和新雅书院院长甘阳教授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钱颖一以经管学院的通识课程建设经验为例,特别提到通识课程的实质在于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成功的通识课程,如经管学院开设的《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成为所有学生共同的学习经验和成长经历。
甘阳认为,清华大学作为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在推进通识教育时具有其特殊性,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他认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与学分设定不应全校“一刀切”,需要给各个学院下放更多的自主权,各学院根据自身特点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他也强调,通识教育课程核心不在于“通”,而在于内容精深。

王希勤作总结讲话 许德刚 摄
最后,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希勤教授作了总结讲话。王希勤认为,通识教育更多的是从人文角度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但处在自由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夹缝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中。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设定通识教育的定位,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二元关系,如何处理教育深度与广度的矛盾,如何看待科学与人文的分野等等,都是值得清华大学师生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通识教育委员会和通识教育工作组的部分成员,以及从事通识课程教学的教师与学生助教共100多人出席本次报告会。

专题报告会现场 许德刚 摄
第二十五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目前正在密集展开中,除学校和院系层面围绕实际工作而展开的多场专题讨论会之外,会议还将组织一些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改革动态为主题的报告会,以推动相关讨论和实际工作。
供稿:教务处 编辑:华山 审核: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