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我和我的祖国——精彩瞬间 - 正文

壮丽七十年,我为祖国献热血

清华大学举办“我与祖国同血脉”成分献血专场


清华新闻网9月25日电 9月21-22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9年清华大学“我与祖国同血脉”成分献血专场在紫荆学生综合服务楼前广场举办,213名清华学生及教职工参与了本次活动,成功捐献成分血(血小板)258.5单位,再次刷新了北京市移动外采成分血的献血人次和献血量记录。本次献血活动以“我与祖国同血脉”为主题,号召清华园里的师生们伸出手臂,以成分献血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来献礼祖国。

忙碌的献血体检现场 朱嘉琳

9月21日一早,距离体检开始还有半个小时,就有数十名同学早早地来到了现场,空腹等待排队。登记、排队、测血压、录入、采样,一连串的体检流程虽然有些复杂,但是在机械工程系2017级本科生左征光、左征荣看来已经相当熟悉了。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弟,说起关于自己的献血故事时,兄弟俩都有些羞涩,现场一旁的志愿者回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献血现场见到他们了。”果然,左征荣说:“这是我第四次在校内献血,之前已经献过三次全血,这次是我第一次捐献成分血。看到报名通知时,我就立即报名了,希望借这次机会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左征光、左征荣在进行成分血捐献 刘靖媛

与这对已经有过经验的双胞胎兄弟不同,生命学院2019级本科生宋文豪显得有一点紧张。作为九字班新生的他,来到园子里刚刚一个多月,还是第一次接触献血。一开始报名时因为名额紧张,他和室友王勇胜并没有报名成功,从下午四点一直到晚上九点,他们才在不断的网站刷新中看到了名额扩充,兴奋地报上了名。献完血后,他难掩激动之情,“献血是一件光荣而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献出一点爱,那么生活中的爱和美好也会越来越多。”正是这样一批批热心公益的新生力量涌入园子,清华人无偿献血的奉献精神才得以不断传承,愈发深厚。

完成献血的萨文纳 刘靖媛

现场热烈的氛围还吸引了不少国际学生参与献血,来自斐济的公管学院2019级研究生新生萨文纳(RALAGI SAVENACARATOKALAU)正是其中的一名代表。原本在斐济就常常参加献血活动的他,来到清华之后也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献血。在了解到本次活动的主题之后,他说:“我很幸运能够把我的血液传递给那些不够幸运、需要血液的人,拯救他们的生命,这很令人激动。”这是他的心声,也是每个无偿献血者的心声。

与“祖国我为你献礼”立体字合影的献血者 温佳鑫

在本次活动现场,红十字会学生分会还为献血者们准备了丰富有趣的献礼祖国互动活动。“我来点亮中国红”,广场上红色的大展板中央是一副中国地图,每个献血者在完成献血后,都会拿到一面小红旗贴纸;两天活动结束后,近200面小红旗贴满了地图,点亮了中国。“我给祖国写封信”,现场提供的定制版国庆主题明信片,吸引了近百位同学在献血后写下了给自己、亲人、朋友的寄语;这些美好的祝福,将在10月1日乘着国庆日的欢腾送往远方。除此之外,在献血现场“祖国我为你献礼”立体展板处,同学们也手持着红色的无偿献血证和小国旗,记录下为祖国献出热血的美好时刻。

与“我来点亮中国红”展板合影的献血者与献血志愿者 王润塽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红十字会会长过勇,党委学生部部长白本锋,校团委书记王前来到无偿献血现场,看望并亲切慰问了无偿献血者和现场进行志愿服务的同学们。他们高度赞扬了师生们的公益热情和对祖国的热爱,肯定了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无偿献血工作作出的努力,希望同学们大力弘扬无偿献血体现出来的“奉献服务”精神。此外,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校外媒体也来到了活动现场,对本次无偿献血专场进行专题采访和报道。

过勇、白本锋、王前看望慰问献血者和献血志愿者 朱嘉琳

清华大学红十字会成立于1985年,始终秉持“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致力于建设校园公益文化,在促进无偿献血、急救与保健、生理卫生健康教育、性教育启蒙、艾滋病防治与宣传教育等诸多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为建设更加和谐、温暖、安全、包容的健康校园作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起,清华大学开始开展无偿献血工作。17年来,累计参与无偿献血的师生总人次达到26588人次,总献血量达到31016单位,三次获评“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无偿献血已成为新时代清华大学师生爱国奉献,勇担社会责任精神的集中体现。

供稿:红十字会学生分会

编辑:李晨晖

审核:周襄楠

2019年09月25日 09:36:3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