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同向同行——清华大学课程思政实践 - 正文

【写作课中的立德树人】张芬:重视课堂上的“挑战者”

大家好,我是写作中心的张芬,我承担的是本科生的“写作与沟通”课程。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课程上的“挑战者”。而“挑战者”对课堂教学来说,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张芬

记得有一次上课说起电影《哀乐中年》,有个同学打断说,老师,您刚才好像说错了,是1949年上映的。我说,你哪里看到的?他说,在百度上。基于他证据来源的不可靠,我坚持自己的看法。过了一会儿,他又打断我说,老师,我在读秀上搜了,都是1949年。我停顿了一下,说,好的,回头我查查。下课后,我在教室里打开电脑,查了石挥年谱:1948年拍摄,上映于1949年初。原来是我记错了。我立即为自己课堂上的自负感到羞愧。于是拟了一个更正发到班级群里,并表示赞赏他的质疑精神。他挺高兴。打那以后,他更认真听课,而我也时刻提醒自己细心。

有时,学生的这种挑战,还会发生在思维层面。在“个与群”写作课堂上,我们常会说起一些社会问题。有一次讨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时,转而说起某企业的“九九六”。当大家都以道德标准来收尾时,有一个热爱阅读、高度近视的家伙,突然站起来用奇怪但又理性的视角,告诉我他的新看法。我从惊愕,转而感到高兴,于是迅速向大家转述他的分析,甚至同时对原来的“标准”答案加以反思。他频频点头,似乎因为被理解而感到开心。

可以说,这些都是课堂上“神奇的意外”。它给我的启示是:作为老师,要承认自己随时可能存在的无知,要包容不同的观点,还要时刻保持活力。人文学科中,常常我们要的不是唯一答案,更重要的是理解一切结论背后的理由。而只有保持活力,才能确保“意外”发生时应该具有的谦逊和敏锐。作为教师,我们可能不需时刻占据知识和思想上的强势,而是不断尝试着肯定和激发学生内在的能量,给他们自由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并且,在这种互相陪伴的过程中,教师也可能会被教育,从而使自己的内在逐渐变得广博和强大。 

 点击音频聆听张芬老师的同行锦囊

供稿:教务处

编辑:李华山

审核:程曦

2020年10月26日 11:35:07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