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 - 正文

联袂开讲!人文社科资深学者解读清华新思

记者 李晨晖 樊攀

百十年清华,人文日新。4月16日晚,来自清华学者的“思想之光”闪耀在新清华学堂,各呈异彩,熠熠生辉。“大学·思想”论坛为清华110周年校庆“大学”系列论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校长邱勇、校党委副书记向波涛、副校长彭刚及7位人文社科资深学者出席论坛。

论坛现场

在即将迎来110岁生日之际,清华特别策划“开放”“创新”“公益”“可持续发展”和“思想”五场精彩论坛,全方位展现清华新百年新风貌,彰显清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邱勇讲话

邱勇说,2021年是清华大学的一个新起点。对中国、对全世界而言,2021年都将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在这样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回望历史,思索哪些是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重思大学的意义、价值和使命。大学要保持“开放”、追求“创新”、履行“公益”责任、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发挥“思想”发源地的作用,撑起人类未来的一片蓝天。

邱勇表示,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的主题是“自强成就卓越,创新塑造未来”。学校将向社会呈现一个“简朴、温暖、务实、共享”的校庆。过去两年里,我们以务实的态度,深刻分析了学校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自信的清华不会畏惧问题,我们将从问题出发,奋力迈向新的发展高度。

邱勇强调,大学的未来决定了人类的未来。展望大学的未来,我们相信,大学会变得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展望大学的未来,我们认为,大学应该具有“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视野;应该具有“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境界,更应该具有“一声鹤唳,殷勤唤起,大地清华”的情怀。让我们一起对大学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大学·思想”论坛上,7位人文社科资深学者,从2000年前的“清华简”,到20世纪的中国历史,再到21世纪的数字经济,领略跨越时空的思想魅力;从“新清河实验”的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再到《民法典》背后鲜为人知的立法思想,从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经济思想,再到艺术设计背后的民生考量,品味精彩绝伦的思想盛宴。

黄德宽:清华简上的思想依然熠熠生辉

黄德宽讲述清华简的当代价值

数行简牍文,千载华夏魂。2008年,在清华校友的努力下,一批流失在外的战国竹简入藏清华大学。十多年来,清华简的整理、研究与保护工作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清华简上的一些思想可为当代治国理政提供宝贵的借鉴。”2008年,2500多支(枚)战国竹简入藏清华,被称清华简。它们被学术界称为继汉代孔子壁中书、晋代汲冢竹书后,先秦文献的第三次大发现。论坛上,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展示了清华简《楚居》《祭公》。

清华简《楚居》篇

“中华文化传统之所以能得以完好保存和传承,语言文字居功至伟。”黄德宽说,经过十多年的整理和研究,清华简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包含了诗、书类等古代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还有多种记录商周历史和先秦思想史的珍贵文献,以及数学、天文和历法等方面的科技史料。

清华简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

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清华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已发布整理研究报告10部,公布各类珍稀文献55种(篇),其中44种(篇)入选《国家珍稀古籍名录》。

清华简整理报告10部(2011年-2021年)

“虽然这些文献沉埋地下2000多年不为人所知,而一旦问世其深邃的思想则依然熠熠生辉。”

黄德宽介绍,清华简中发现了一批有关治国理政的佚文。其中,《虞夏商周之治》《厚父》等简文对夏、商、周乃至东周时期王朝和诸侯国兴衰更替的历史进行了总结,体现了“以史为鉴”的文化传统;《尹诰》《天下之道》等简文则主张民本思想,为当代政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良臣》《邦家处位》等倡导举贤用能的思想,而明君贤臣是古代治国理政的理想追求;《四告一》《成人》则表现了先秦时期“刑法中正”“刑德并重”的思想和追求。

“清华简的发现让我们对这些治国理政思想的渊源和形成历史的认识有了极大深化和拓展。”黄德宽坚信,随着清华简整理研究的不断深入,清华简的价值和意义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汪晖: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中把握二十世纪中国的位置

汪晖讲述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位置

“蓦然忽想今夕何夕地何地,乃是新旧二世纪之界线,东西两半球之中央。”论坛上,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教授汪晖用梁启超写下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引出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位置”这一演讲主题。

“二十世纪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世纪界定自身的时代。”在汪晖看来,在中国和东亚地区的情境中谈论二十世纪与过去一切时代的区别在于,“对于新世纪的判断包含着、也提供着一种新的时空框架、一种新的时势观”。

“现代世界史的叙述多以欧洲十九世纪为中轴。”汪晖认为,理解二十世纪需要超越“十九世纪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这种叙述方式是“以英法双元革命为开端,以历史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叙事为基础”。

“二十世纪是帝国主义及其反抗者的历史。”汪晖提出,要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就需要看到二十世纪有两个相克相生的大历史趋势——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覆盖全球的同时,世界历史的中心从大西洋转移到了太平洋;不同于欧洲的“双元革命”,20世纪的革命主要发生于边缘地区。我们既要看到二十世纪帝国主义标志着全球被瓜分完毕,也要看到以“亚洲的觉醒”为标志的革命与改革不仅改变了自身,也改变了世界的中心-边缘关系。

“只有从中国历史脉络和世界历史巨变的双重视角才能把握二十世纪中国的位置。”此后,汪晖谈到了如何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理解,不能完全按照历史资本主义的脉络进行叙述,而需要同时或者更加关注这一时代为克服帝国主义时代的内在矛盾而产生的能动力量。”

“二十世纪结束了吗?”最后,汪晖又提出了关于二十世纪断裂与绵延的问题,“这一问题事关我们对当代中国及其历史位置的探索,留给大家一同思考”。

李强:社会学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新思想

李强讲述社会学与我国现代化建设

“社会学家的责任就是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案。”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强在讲述一开始,就点明了社会学家的使命。“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也正在创建社会学的‘清华学派’,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建设提供新思想。”

中国社会学界一直在使用“社会学本土化”概念,面对现代化转型的诸多难题,依据中国的社会事实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方案。李强说:“我国有14亿人口,正在进行着人类有史以来在一国之内最大规模的产业化、城镇化建设,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这些都需要社会科学家、社会学家提出新的思想。”

“以实地调查研究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必须具备诚实、谦逊、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因为秉持着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过去数十年,李强提出了“中国社会结构基本模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思想”等一系列适合国情的学术思想。

从2014年起,李强开始在清华大学北边的清河地区展开“新清河实验”,拥有近20万人口的清河地区为他和团队开展社会干预型实验提供了土壤。这是一种社区干预型实验,研究团队提出新的思想、政策,在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后实施操作。清华团队进行了基层体系创新实验、社区规划空间实验、社会组织实验、民生改善实验、物业管理实验等。

清河:在清华大学北,10平方公里,20万人口

通过一张张鲜活生动的照片,在场观众感受到了“新清河实验”在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激发社区活力、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方面取得的成效。

居民和清华学生修建绿化围栏

“‘新清河实验’还会继续做下去。”李强希望实验能在实践检验中不断改进,最终实现改善民生,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让当地居民从中获益。

周光权:法治的民本思想

周光权讲述法治的民本思想

“法律的基本目标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因此就要回应人民的呼声和需求。”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全国人大宪法与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光权讲述了他对立法和司法活动和法律研究等方面的关注与思考。

在立法问题上,周光权从民法典的立法过程讲起,讲述立法如何倾听民意,立法要特别关注民生热点问题。他说,立法过程要在多元化的社会中照顾各方价值观与利益。他以个人信息保护为例,解释了在立法过程中既要鼓励创新,又要守住权利保障的底线。

网约车平台的监管义务和侵权责任怎么处理?自动驾驶汽车侵权责任问题如何看待?“立法始终是项遗憾的事情,是项留白的艺术。”周光权说,这些新问题相对复杂,国内外都没有相关经验,因此这些问题要留待我们去探索和反复研究。法律不可能事无巨细、涵盖一切问题。立法需要留白,以便和司法实现衔接。

对于大家最为关注的“如何解释好法律,裁判好案件”的问题,周光权以关注防范冤假错案发生、正当防卫的尺度把握等为案例,详细剖析,传递出司法机关要公正、要敢于担当等观点。他认为,“司法需要担当,应当关注民生,关注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矛盾,并巧妙化解这些矛盾。”

“法学是很有趣的学科,研究法学的人也是很有趣的人。”周光权在最后说,法学研究要具有脚踏实地的人文关切,清华大学法学院的许多老师参与到了诸多立法活动和司法活动中,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了法律的进步,也感受到在立法和司法背后,永远都需要“以民为本”。

鲁晓波:艺术设计要为时代、为民生服务

鲁晓波分享对艺术设计的思考

设计是什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教授在论坛上从实践、学科与价值三个角度给出了他的解答。

“‘设计’即是造物、做事之前的预先谋划。”鲁晓波援引《考工记》中的说法——“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以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他说,这种表述反映出中国传统的造物原则与价值标准,展现出中国自古以来强调自然、物与人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几十年来,中国设计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丰富。鲁晓波认为,设计是一门年轻的学问,但学科的发展是对时代发展的快速回应,设计学科能够准确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设计的提升离不开对于本土问题的关注。”鲁晓波解释,中国的设计学科需要在以人文本的指引下,服务民生、自主创新,传播时代审美,传承中华文化,助力塑造国家形象。

美院教授马赛带领团队承担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庆典的广场景观和彩车设计

从价值层面,鲁晓波说,设计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利益公平、惠及大众,这是设计所展现出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设计还要有前瞻性、应变性、整合性与引领性,解决前沿问题。

“面对新时代、新技术、新挑战,设计还将主动应变、求变和引领,在寻找难题的解决方案中创造价值。”他说。

李稻葵:从中国经济实践到中国经济思想

李稻葵从中国经济实践到中国经济思想

清华110周年校庆前,名为《政府与市场经济学研究》(Journal of Government and Economics)的国际期刊创刊,正式出版了第一期。

《政府与市场经济学研究》创刊

这本期刊,展现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及其团队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思想如何从中国经济实践中来。

“我们今天所见证的中国经济崛起是过去400多年来的第一次。”李稻葵用诸多数据说明中国的经济实践为经济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可能。他解释道,能产生经济学理论的实践具有三个特点,即经济可持续、经济能给其他国家带来福祉以及本国经济学家具有总结经验的学术意识。

那么,如何将中国的经济实践上升为经济学新思想呢?“中国的经济实践最有可能在‘政府与市场经济学’方面为国际经济研究同行带来启发。”政府与市场经济学是清华大学致力打造的、研究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与行为的经济学新分支。李稻葵说,“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建立一套合理的机制,能够让政府的作用与市场的作用同向发力。”

2018年,清华大学成立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以期从中国经济发展中提炼出经济学新思想和新知识。

李稻葵说,3年来,无论是创办国际政府与市场经济学研究会,在国际上提倡政府与市场经济学的新理念,还是创办国际期刊,都是希望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为推动全人类的社会发展和学科进步,贡献中国思想、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江小涓:人文学科要关注数字时代的新问题

江小涓分享对数字经济的思考

数字技术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人文学科能为数字技术做什么?这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小涓教授在论坛上讨论的问题。

“数字技术极大提升了人类跨越国界合作交流发展进步的能力。”江小涓从数字技术提升全球生产要素配置的能力、丰富各国文化交流分享、拓展了全球创新网络、提升了应对全球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四个角度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改变作了解读。

她也提出,数字技术在个人隐私保护,市场竞争维护,收入分配公平,社会秩序稳定等方面带来的挑战。“我们期待行政和法律能够有效约束数字技术带来的风险。”

但单纯依靠监管和政府间的合作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江小涓认为,人文学科应发挥更重要作用,让人类共同价值观成为数字治理相关各方思考和行动的共同准则。

招聘软件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判断女性应聘者是否怀孕,是否准备怀孕等;很多企业明示算法不能在宗教、肤色、种族方面产生歧视;基因编辑婴儿;网络虚假信息泛滥……

江小涓说,这些技术问题的关注与解决都依赖于尊重人类共同价值观,最终推动科技向善。

“人文学科也要探讨数字时代的新问题。”江小涓最后说,人文学科要通过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发挥数字技术的正能量并约束其负作用,更要与时俱进,成为技术造福人类的积极力量。

为熠熠生辉的清华思想点赞

沉浸在这场思想盛宴中,在场观众掌声雷动,意犹未尽。“中国古代的文明传统和当代国家发展的延续性在哪里?”“中国发展模式的特点有哪些?”“中国现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7位嘉宾就观众们提出的问题,分享新知,畅谈新思。

在场600余位师生校友共同聆听了这场论坛,本次论坛还通过学校官方中英文社交媒体矩阵,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中国网等平台进行了直播。

在聆听了精彩纷呈的论坛报告后,社科学院2019级本科生刘庆辰说,自己深深地为七位学者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所感染。中国正在经历大变革,世界正在面临新挑战。我们的飞速发展与伟大变迁需要借助新思想去诠释与解读,这也是当代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数学系2018级博士生冯立说,校长来到现场和我们共同聆听了这场论坛,分享了他对大学未来的展望。清华人要自强创新,思考有永恒价值的事情,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之中,这场论坛也让我们对清华的未来和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

“但得斯文留脉在,须教我辈放眉开。” 今天的清华,跨越了110年的辉煌历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光荣的思想传统。自强的清华人将以“更自信、更从容”的步伐,努力开拓学校发展新格局,续写新的清韵华章。

(清华新闻网4月17日电)

摄影:李派 张晓峪

素材来源:文科处

编辑:邱收

审核:周襄楠


2021年04月17日 17:17:3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